文档介绍:山丹县双孢菇产业发展的典型做法
(2012年4月10日)
山丹县双孢菇产业建设始2007年,近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双孢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从李桥乡迅速扩展到霍城镇、位奇镇、老军乡、陈户乡等乡镇,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福建、浙江等地,已成为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设规模与效益
止目前,先后建成了以甘肃宏武农业发展公司、甘肃丹霞菌业公司为代表双孢菇生产、加工企业,使全县双孢菇产业逐步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正规化发展轨道。全县双孢菇种植已辐射全县7个乡镇,建成双孢菇大棚1533座,2011年双孢菇总产量突破450万斤,最高单产近4900斤/棚,平均单产3420斤/棚,总收入1575万元,单棚平均纯收入可达到8000元以上。全县从事双孢菇生产的农户达到634户,户均来自双孢菇的收入达到16000元,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5000余人,有力的带动了秸秆回收、畜禽养殖、有机栽培等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吸引了来自广州、深圳、上海、福建、山东等全国各地10余家双孢菇的精英来山丹收购、加工双孢菇,提高了山丹现代农业的知名度
从社会效益来讲,一是节水效果显著。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匮乏,双孢菇生产是典型的节水型农业,一亩地双孢菇生产仅用水80方,是大田作物的七分之一,是日光温室蔬菜用水的四分之一,,提高近21倍;二是不占用耕地。修建双孢菇大棚可充分利用山坡地、河滩地等空闲地,建棚方向弹性较大,不受地形限制,特别是在现有的日光温室大棚北面配套建设双孢菇大棚,有利于节约土地,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简单易学,农村绝大部分劳动力经短期培训后就可进行生产,特别是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均可从事双孢菇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完全就业,同时可带动包装、贮藏、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有利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四是便于快速推广和普及。双孢菇生产简单易行,一般原料堆积发酵需25-28天,种植后40-50天出菇,5-10月为一个生产周期,可生产三茬,同时可利用普通民宅、地下式、半地下式菇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均可种植,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是一个短平快并有利于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好项目;五是生态效益明显。种植双孢菇所用原料为麦草、稻草、玉米秆、畜禽粪便等农畜副产物,可变废为宝,出菇后的菌渣可作为有机肥料,在日光温室蔬菜、葡萄及大田生产中使用,其他废弃物可再次作为农作物基肥再次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同时,双孢菇生产采用了环境兼容的无公害技术,减少了可能对土壤、水源、空气造成不良影响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可促进生产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
”的总体思路,由县设施农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与各乡镇签订《双孢菇产业建设责任书》,县农委安排一名领导负责,抽调专人组织成立了县双孢菇产业办公室,与各乡镇农技部门签订《山丹县双孢菇技术指导责任书》,全县抽调45名技术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并与技术指导员签订《山丹县双孢菇产业技术服务协议书》,制定《山丹县双孢菇技术指导员考核细则》、《山丹县双孢菇产业技术服务考核管理办法》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