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比较文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9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较文学笔记.doc

上传人:资料分享 2018/6/5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较文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绪论
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心态的制约。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
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又称为一般文学,是指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
(4)世界文学:(歌德)希望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消除各民族文学的分歧,促进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19世纪末期的欧洲(法国)。
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最初成就:法国学派
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挑战(争端—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文学共同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发端于台湾。

第一节诞生与确立
史前期(萌芽期)
古罗马文学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形象的传播
启蒙运动伏尔泰《论史诗》、《中国孤儿》
(德)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两位先驱斯达尔夫人《论文学》
歌德
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的提出:1818年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比较文学教程》。
2、讲座、课程的开设:1827—1830在巴黎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正式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
标志:1、创办杂志:匈牙利的梅茨尔的《总体比较文学报》。
马克思、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研究》。
2、出版专著: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贝茨《海涅在法国》。
学科确立
主要发源地:法国
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贝尔“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安“理论上的肯定”
三个第一: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
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总体比较文学报》
第一本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
巴尔登斯贝克《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歌德在法国》《比较文学评论》
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 注重影响研究
卡雷“形象学”
基亚《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联系
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学派产生背景:1、多民族的国家融合;
2、新批品理论的影响;(关注文本细读)
3、国家文学的底蕴。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诞生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