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二班玄奘.pptx

格式:pptx   大小:348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班玄奘.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8/6/7 文件大小:3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班玄奘.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玄奘之路 ----信仰之途
玄奘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简介:玄奘的身份
旅行家:按照历史记载,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远行万里,翻过雪山,穿过沙漠,到了遥远的印度,九死一生;
翻译家:他一个人翻译或者主持翻译的佛典达到了一千三百余卷;
佛学家:创立了法相唯识宗,是开宗立派的一位佛学大师,带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论、佛教思想。
少年得志,却不满于此
玄奘进入了长安,在那里,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在佛教界已经得到的崇高声望,而是继续学****佛典。根据当时留传下来的记载,玄奘在二十六七岁时已经获得一片赞誉之词,凭苦学成为了一个“释门伟器”,当年郑善果对他的预言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跟同他一起到长安的哥哥打算就此安定下去,不准备再四处求学奔波。当时二人合称“陈门双骥”,已经在京城享有盛名。但是玄奘却选择继续游学求佛,可见玄奘少时的理想非凡、并未自满。而从古至今却又无数天才折损于少年得志的自满。
评论
少年时的玄奘,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成绩以后,扎实、虚心、不盲目、不冲动、不自我陶醉,心中仍有着当初不容动摇的目标。正是他天性中的镇定与他长远的目标注定他成为“释门伟器”,成为一代宗师,绝不止于眼前的一点成就与名声,这天性不光是在他少年时起到极大作用,同时在日后让他不为龟兹君王所惑、坚定西行之路的事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反观当代一些人的状态——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便变得迷茫与懒散。调查显示,在申请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所成功的中国大学生中,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竟高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许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曾经非常优秀,但是他们因为年轻时一时的成功开始过于自信或者懈怠了,于是便造成了被超赶的后果。
评论
古有伤仲永,今有无数落魄才子。我们也许未必有玄奘那样沉稳的天性与明确的目标,但是我们可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堕入“少年得志,得意忘形”的后尘。
拓展:玄奘西行原因 原因①:探究佛性问题、探究涅槃的
进来各界文章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的“涅槃”一词,意即大灭度、大圆寂。由于“涅槃”的神话色彩浓重,近代人们赋予了它过多的浪漫色彩,实际上它代表的只是一种佛学的境界。它是指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在世俗间所受的苦难像油尽的灯草一样熄灭,并随之得度,到达另外一个世界,摆脱了次生的苦难,达到一种非常圆满、内心非常平静的境界。
《大般涅槃经》是玄奘正式拜师学****的第一部经,它讨论了佛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什么样的人才能具备成佛的品质,因此对玄奘的影响非常之大。玄奘后来西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究佛性问题、探究涅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出家之后正式从师学****的第一部经典,就为他日后西游种下了一颗求知的种子。
原因②:受到印度佛学精髓的震撼
玄奘来到长安时,恰逢一位名叫波罗频迦罗蜜多罗的印度名僧在当地讲经,好学如玄奘者,当然马上前去听讲。唐代时候的印度佛教虽不能算处于完全的高峰,已经有点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很多佛教的精微学说,由印度的僧人带进中国。玄奘的这次听讲,用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放眼看世界”,从佛教发源地的名僧那里,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度作为宗教圣地的魅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令眼前敞开了一片新的佛学园地。于是他立刻结侣陈表,召集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准备结伴向西方印度而行,并立即递上申请表——但是,“有诏不许”。
这就是玄奘西行的由来。目的纯粹,不为声望、不为利益,但同时也既不为国,也不为民,纯粹是为了解决关乎“心”的问题。
西行伊始
乱世孤旅,违抗大唐法律, 趁雪灾出逃
背景:
1、朝廷禁止国民越境;
2、同伴退缩;
3、前途遥远艰险;
4、繁复的准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