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资源环境与旅游地质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资源环境与旅游地质论文.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8/6/1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资源环境与旅游地质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部门户玉山、德兴两县(市)交界处,东邻浙江省。古为饶、信、衢三州之会。,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其山南北狭长,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 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长期地质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变迁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此后地壳仍有升降,只是沉降速度和缓,范围广阔。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发生第三次大海浸, ,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在距今二三千万年前的年代里,相继发生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山岳大幅抬升,伴随水力侵蚀作用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差悬殊,形成了峰插云天,谷陷深渊的奇特地
貌。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毓秀,故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誉。三清山[1]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山的东南麓水连三清湖,山光水色,溶洞奇石,美不胜收。所以说三清山风景区的形成,可说是大自然的杰作。宋尤其是明以来三清宫等道教建筑依山水走向,顺八卦方位,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合一,方圆数十里,道风浓郁,有天下第一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三清山历来是道教胜地。相传明建文帝称赞它为“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时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联系
也极为密切。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而十大景点之司春女神则是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180余米,通高86米。整座山体造型就像一位秀发披肩的少女,默然注视芸芸众生,神态祥和。传说女神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瑶姬。世人认为她是春天的化身,因而又称之为“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