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
青铜器工艺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从远古一直到公元前2100年中原地区的夏朝建立,石器的使用更为普
遍,青铜的冶炼和铸造也还没有形成规模,属于铜石并用时期,青铜文明
还处于萌芽状态。
青铜时代的真正来临,是在中原地区夏王朝建立,自商代晚期到西周
早期达到了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造型和纹饰均趋向
简便、简化,铭文增多。春秋中期开始神秘的兽面纹很少见到,充满生活
气息的现世场景出现在青铜器上,神开始让位于人。礼器在战国末期也随
着神圣的祭祀遭受冷遇而渐渐消失,诸侯们忙于争权夺地,青铜器更多地
用于了武器制造和日常生活器皿上,如铜灯、铜镜等。
战国末期,作为一个工具材料的铜,渐渐淡出
了人们的视线,这是因为开掘这个伟大的时代的另
一种工具——铁器诞生了。随着铁器的出现,青铜
文明开始走向了衰落,唯剩下铜镜和铜币还在漫长的
月里孤独前行。
人化
1、奴隶制建立不久,青铜器功能以实用为主,是人化的。
2、奴隶制鼎盛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祭器,其功能是神化和礼化。
3、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的确立,青铜器又恢复了实用品的功能。
神化
礼化
人化
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夏朝:共同特点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
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而且青铜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也无纹饰,多为素面器。
商代:几何体的造型大都显得粗重,注意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达到均衡,重心尽量下沉,在视觉上造成沉稳凝重的效果。此时的青铜器上开始有装饰性的附件。
西周:初期,鼎的腹部上小下大,兽蹄足;中期以后,酒器大减,出现了新的食器和水器盘成套的青铜器增多,带长篇铭文的增多。西周后期,礼崩乐坏,礼器都趋向粗陋,重要而常见的鼎、爵、觚都逐渐消失。
春秋战国:造型和纹饰都不再像西周以前那样神秘狰狞,而代之以华美和
写实的世俗气息,青铜器具更加走进日用生活和人群,造型风格由粗笨厚重转为
简朴轻便。
秦汉:青铜更多的用于人的日用生活,礼器的无用和铁器的出现促使青铜
艺术走向没落,此后漫长的岁月仅仅只有铜币和铜镜在孤独前行。
青铜器的萌芽
我国青铜器的出现最迟在原始社会晚期,在时间上距今4500—4000年。在属于原始社会的较晚一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铜工具、兵器、装饰品。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铜工具和镜、指环等。
夏商周时代青铜器
青铜器工艺
考古学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应存在一个铜石并用的时期。
一、引言
夏商西周,青铜器不仅代表了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是最重要的人造物品,青铜礼乐器还凝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展现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而当时的“祀”与“戎”都与青铜器不可分离。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经过炼矿、制范和熔铸等几个过程。《荀子·疆国篇》有“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一对铜球范
三、艺术的演进
(一)夏和商代早中期
夏(主要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青铜器制作还较为粗糙,但如鼎和一些礼器及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均被后来的商所继承。
商(早期文化遗址是二里岗)的青铜器制作已然形成系统,酒器、烹饪和水器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而且这些器皿的使用已经同社会等级挂钩。
鼎在这一时期,不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成为权力的象征。
相传夏禹铸九鼎以像九州,后来成为传国的重器。在商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兽面纹青铜方鼎
乳钉纹青铜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