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杜甫之妻
——13组:胡嘉、杜依霖、黄木佳米、闵佳悦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数量不多的关于妻子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他塑造的妻子形象,在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逐一展现出来,并表现出其时代和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首先,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同时又是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夫妻生活中,她充当着诗人知己的角色。这个形象的出现是杜甫和他妻子高贵品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在文学创作、现实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生长的年代,男尊女卑,文人作诗往往注重抒发自己的家国之志,济世之情,不屑于把夫妻生活写入诗内,而在杜甫的诗作中,出现“老妻”“瘦妻”“妻孥”的地方约有二十多处,这是个罕见而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他们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三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杜甫诗集中述及妻子的诗歌约有二三十首。
同甘共苦之情——苦命之人
天宝十三载,他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表达了与妻子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的愿望。在流亡过程中,杨氏都是跟随着杜甫颠沛流离,辗转西南。到了乾元三年,诗人还要因为避战乱,“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可以说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多年来,她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丈夫的随时陪伴,没有安定的生活,就连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所以说杨氏首先是一个饱受艰辛的苦命女子的形象。
离别思念之情——思妇
由于为官、战乱等原因,杜甫经常与妻儿分离,但他始终牵挂着妻子,期待着与亲人团聚。比如:“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述怀》),“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雨过苏端》),“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徒步》),“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发阆中》)等等。有道是,相思最苦,那时只身奔赴灵武的杜甫与家人一别之后,再也没有音讯,妻子如何能不心生挂念,中秋都来了,为何连一封家书都没有呢?诗人一首诗《月夜》就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形象。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感激愧疚之情——朴素的劳动妇女
杜甫是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人。身为人父、人夫,却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安宁问题,反而常常让妻子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全家的生计,这使他心存感激并生出深深的自责,例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飞仙阁)“老妻忧坐痹”(《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等。这时的杜甫因为房琯的事被肃宗疏远,刚刚当上左拾遗而好起来的家境又陷入困苦,作为妻子,她没有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好家人,不给失落的丈夫增添麻烦,她还能坚强地面对现实,就像其他的穷苦妇女一样,坚强,朴素,温柔贤淑,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