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九章 智能犯罪心理
第一节智能犯罪概述
一、智能犯罪的定义
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的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类型 (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 1、盗码并机。 2、盗取无线电波源。 3、电信欺骗犯罪。 (二)计算机犯罪 1、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 2、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 (三)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
三、智能犯罪的成因
(一)主体因素
1、高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2、能力与道德发展的不一致。
3、低投入与高收益的诱惑。
(二)主体外因素
1、科技的进步。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
3、社会容忍性。
第二节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
一、认识特征
1、智力水平高。
2、思维偏执。
3、法律意识薄弱。
二、情绪情感特征
1、情绪复杂。
2、缺乏道德感。
三、意志特征
四、动机特征
1、动机的多样化。
(1)物欲型动机。
(2)游戏型动机。
(3)报复型动机。
(4)信仰型动机。
2、动机冲突不明显。
五、性格特征
第三节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行为的隐蔽性
1、犯罪侵害的直接目标多是无形的。
2、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与犯罪后果的出现地分离。
二、行为的连续性
1、行为本身具有连续性。
2、犯罪心理的顽固性。
三、后果的严重性
四、手段的多样性和手段的技能性
五、手段的欺骗性
六、行为主体的年轻化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案例分析:施虐狂是怎样炼成的?
2006年12月下旬,轰动一时的珠海市虐待保姆案暂时尘埃落定,涉嫌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魏娟被珠海市中院判15年有期徒刑。
这一耸人听闻的案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魏娟为何残忍地虐待蔡敏敏?二、蔡敏敏为何忍受着长达5年的虐待且未向任何人求助?
魏娟为何虐待蔡敏敏:
1、“双面人”魏娟。
2、魏娟小时侯或曾受虐。
3、受虐者有分裂的自我。
4、虐待别人,像是虐待自己。
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源自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关系模式原型。这是一个很朴素的心理学定理。
蔡敏敏为何甘愿受虐5年
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一个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人,无论他的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是多姿多彩的。这样一个人,他会非常独立地做出判断,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别人的意志很难成功地强加在他的头上。但是,我们的文化中,家长习惯为孩子做选择,并且习惯对孩子说:“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