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大北埠地质发展史.ppt

格式:ppt   大小:613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北埠地质发展史.ppt

上传人:aibuaiwo1318 2018/6/15 文件大小:6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北埠地质发展史.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北埠地质发展史
一些需要澄清的概念
1、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出作用,涌出的岩浆厚达30Km,冷却后形成斑状花岗岩。
2、斑状花岗岩经过高温高压等条件转变成千枚岩、变质火山岩。
花岗岩上升并喷出,形成变质火山岩。
3、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玄武玢岩。
花岗岩经过多种变化,化学成分改变,成为基性岩浆。
4、一系列的构造作用,岩层形成褶皱、断层。
5、千枚岩与变质火山岩为侵入接触。
砂岩与变质岩发生平行不整合接触。
6、沉积形成向斜。古地质运动。平层沉积物。
7、。
8、岩浆的搬运、沉积、剥蚀产生剥蚀面。
9、目前处于地表的岩石并非是在地表形成的。
分析大北埠地质剖面图
可以看出:
大北埠地区发育三类岩石(全),形成三次侵入作用;两次变质作用;三个不整合面(沉积接触、角度和平行不整合接触);三套碎屑岩组合。
时间的启示
三次侵入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大都有同位素年龄限定,分别为:
1、斑状花岗岩形成于4 亿年(D1),侵入变质火山岩,被浅变质千枚岩系沉积接触(含底砾岩)。
2、(T1-2),侵入斑状花岗岩、浅变质千枚岩系,被砂岩系沉积接触(含底砾岩)。
3、玄武玢岩由沉积岩层相对确定:早于红层,晚于含煤岩层,呈岩盆状产出。
接触关系的暗示
不整合面性质确定:
1、浅变质千枚岩系角度不整合在变质火山岩上,自身组成一复背斜构造(转折端被剥蚀),核部为斑状花岗岩等,并沉积其上。
2、,显示大北埠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3、含煤岩系与其下的砂岩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说明存在沉积间断,均衡作用造成沉积环境的变化。
4、含煤岩系与上覆的红层间也存在沉积间断,出现底砾岩,向上变为红层,反映气候条件的变化。
变质作用的探讨
两套变质岩:变质火山岩和浅变质千枚岩系各自具有的特征分别为:
变质火山岩原岩已知,被两期花岗岩侵入呈孤岛状、分散状残留。
浅变质千枚岩系原岩应属沉积成因,含底砾岩,变质程度低,变形作用强。
据原岩性质、变质变形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