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刘庄《钢琴变奏曲》.ppt

格式:ppt   大小:85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庄《钢琴变奏曲》.ppt

上传人:ainibubian1313 2018/6/15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庄《钢琴变奏曲》.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实例分析
刘庄《钢琴变奏曲》高P190
T :Andante moderato, 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作为主题。主题的结构方正,为假并行与顶真关系的两句式乐段,其中,第一乐句的两个乐节间与第一和第二乐句间形成“顶针”关系:四个乐节的落音渐次下降(c2-bb1-g1-f1),使旋律委婉抒情。和声处理很朴素,织体有如“伴唱”,是在原有的民歌音调上单纯、简洁的色彩性配置,使主题清晰而突出,充分突出了原民歌的抒情优美的歌唱性特点。这一处理是有意义的,它确示了整个变奏曲的性质——抒情歌唱性。
V1:速度加快(piu mosso ) 是一首在一定背景下的抒情歌曲。织体节奏加密,由于弱起和非方正句法(4+3、4+5),旋律与结构都有展开(主题旋律主要在节奏上加以改造;主题的乐段结构在这里被处理为二段式),原主题简朴和声被转为柔和摇曳织体。音区较高,特别是第二乐段的音区高扬,并且像是在模仿女声二重唱(作为有意写成女声二重唱特点,即使从记谱上也可看出迹象:如第一小节c2音明明是单声部,却用上下声部的符杆分开。如以这是一首钢琴器乐曲记谱,这样写是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的,但以“女声二重唱”的(分声部)意图来记谱,它就是比不可少的了)。由此深化了原主题抒情性的一面。
V2:速度变为小块板(Allegrotto),加大对主题旋律的改造,调式变为F宫(属V2的调性仍应作F徵调而不应做F宫调看,实际效果也如此。虽然音乐在13小节及15小节中出现了两次还原E ,但都可作为变化装饰的助音解释。所以调号仍应以记成两个降号为宜。原有的记谱欠妥,并将引起混乱,因第一组四段音乐应是统一在F徵调上的,是作为建立在同一调性的一组整体结构来看的。殷承宗的唱片演奏是弹的两个降号。还原E仍然变成bE,也许会更正确些)。是一段跳跃、活泼、朝气、诙谐的有舞蹈特点的变奏,像是儿童的形象。
V3:速度在次加快(Allegro),主题旋律的加花装饰,并带有两次复奏(共三个乐段),规模加大,织体的密度再次加大,它在紧接V2(儿童)之后出现,与我国一定的(钢琴)传统音乐相联系,它极似贺绿汀《牧童短笛》中那快速的“中部-对比段”音乐。它是V2的发展与装饰变奏,可以说是与V2属于同一儿童形象
V4:回到开始较慢的速度(Andante noderato),是新的派生主题,为原主题的倒影,但仍为歌唱性。由于倒影主题音调的四度下行,并改为2/4节拍、加强重音,使原主题的柔和性质变得厚实,抒情中添加了一定力度。织体是一种合唱式和声,对比V1,可以说它是一首“男生合唱”,音区也相应低多了。
V5:V4 的继续展开,速度加快(Allegro),用卡农织体而使声部及主题进入增多,密集,形成逐渐紧张的热烈情绪,加上体裁上带有进行曲特点,多次强调四度下行与属到主进行,用“f”的力度与跳音,使音乐更富动力性,形成节奏鲜明,此起彼伏的有力运动,近似一种集体劳动的场景。这种紧张运动,特别表现在其后的连接部(29-38),它越来越热烈,最后引出一首豪迈的引吭高歌V6 。
V6:Maderato agitato ,采用了新对比主题,可以解释为这一歌声是在紧张热烈劳动后抒发出的新民歌(它和古老的原民歌有联系[后面将指出],但在气质上却有鲜明对比[多次上行到高d4]。伴奏是大波浪起伏琶音,这在形象上有平畴千里、麦浪翻滚的视野开阔、襟怀豪放的感受(把肚内的密集和弦更加深了这一点)。抒情歌唱性的主题,经几度发展,到这里达到了全曲的高潮(也接近黄金分割点,高潮安排在;偏后的中心段落,使恰当的,因全曲感情处理成一大波浪形,到最后一段变奏是逐渐消失的)。
V7:Moderato,主题旋律回到与主题近似的状态。是以舞蹈节奏为基础的另一种歌唱音调,它旋律明快、欢乐,音区亦较高,它和儿童活泼的形象及口吻相近,从头至尾的单声部旋律(V1和V4都有复调因素,这里全无),可说是模拟“童声齐唱”写的,异常简洁。节奏型使音乐性格带有愉悦之感。
Coda(V9):Andante tranquillo, 织体与V1近似,音调与结构再现原主题,形成T与V1的综合再现。V9的9-20小节是(第三组)的概括,是V7的21-22小节的变形,都是节奏性的,甚至演奏手法(右左手交叉弹奏)也相同,只是为了和V9的织体形成统一而改写成了分解和弦,却同具打击乐的效果,13-17小节是V4(第二组)的音调特点的概括(-4小节的音调成为V9这五小节的主要音调);而18-22小节,则有是V1(第一组)的女声二重唱音调的概括。所以这一小结尾又是整个变奏曲前三组的倒装综合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