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汇报课听课总结
历时两天的汇报课,使我们对参加汇报课的老师有了更新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信心。为了能够让他们对教学有更新的理解,促进专业水平向着更高层次迈进,现将本次汇报课情况总结如下。
从课堂教学观察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优点:
1、教态自然大方,精神饱满,极具亲和力;教学语言到位,具有启发性,对整个课堂驾驭能力比较强。除陈玉瑶外,其他六位老师能够在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达到现在的水平,既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教师个性化课堂的展示。
2、这是一次“有声”“有味”的语文课堂。有声,指的是各授课教师能够比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朗读中感悟情感。有味,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严肃的,活泼的。严肃的是一种态度,活泼的是一种思维的活泼。
3、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或深入准确的个性化的解读,或极具感染力的朗读,每个课堂,老师们都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尊重。
4、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注重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注重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注重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但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普遍性的,也有个性的。
1、要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品味咀嚼,对句中重点词句的解读须进一步挖掘。
2、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比如有三位老师在学生朗读中运用了背景音乐,本想达到美的效果,可是,没有达到那样的效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背景音乐的运用,冲击了学生的想象,干扰了学生的感受,无利于构建学生的立体图画。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在“秀”,他们真的在“碰撞”吗?真的能做到“思想的碰撞”吗?
3、教师应该是课堂氛围和学生情绪的调动者,也是课堂的主导者。但是课堂上情绪氛围稍显“安静”,也或许是这种课型的缘故,氛围调动的不是很好。《故都的秋》《囚绿记》,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景物,通过想象,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那种“情趣和理趣”,进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但是学生理解时,容易泛政治化。文学不是扁平的,应该是立体化的,是美的。关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失偏颇时,应该给予适时地评价和引导。
4、语文是灵性的,真正的灵性从工作生活中来,真正的灵性从思考和感悟中来;课堂生成的尤其见出老师的功底。老师们的课堂基本都是预设的,真正生成的还是太少。因此,需要老师们真正的备好课,吃透教材,备好教材,备好学生,那时,生成的东西会更加精彩。
以上仅仅是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方面,诸如板书、范读等就不一一呈现了。
希望各位授课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记录自己反思的结果,留下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
篇二:
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贯彻精神促工作实效总结
根据中共xx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部署,在全国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的形势下,借每月开展党员活动日的良好契机,覃塘区民政局党组召开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并制定活动方案。会议研究决定于11月20日下午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党员活动日的活动。
本次学习活动,以“全面”为原则,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参加学习;以“深入”为指导,要求全体人员要认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贯彻”为目标,要求大家把十九大精神贯彻到实处。学、局长韦伟亲自主持、主讲。
第一、十九大报告的产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十九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的起草历时之长,涉及范围之广,耗费人力物力之多,无不让大家感慨万千,同时引起了大家对深入研习十九大报告的兴趣。
第二、剖析十九大报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十九大主题为起点,梳理了十九大报告的十三个主要内容,分八个部分解读了报告的各个要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讲解了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大家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三、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十九大精神,要学懂、弄通、悟透,还要在实践中扎实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在学习中明确点出十九大报告中与民政事务相关的内容,要求大家着重认真学习领会,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真正把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最终转化成工作实效。
活动最后党员代表积极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分享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今后一定坚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