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组织结构设计研讨会.ppt

格式:ppt   大小:1,623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组织结构设计研讨会.ppt

上传人:scuzhrouh 2018/6/20 文件大小:1.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组织结构设计研讨会.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透析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观照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及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对刘勰的创作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创造客体主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中说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所谓“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天和地是自然之物,在刘勰的文学观念中即是指文学活动的客体;人乃天地之灵,即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客体即“自然景物”说
《礼记·乐记》中有对音乐和现实的关系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强调了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所使然的,而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是由于外物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总而言之,音乐的产生是和自然世界中万物的变化相辅相成的。彼若动,此即动也。
刘勰发展了《乐记》的观点,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着重论证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文学创造的客体即“自然景物”之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随着季节的不断更换,天气或阴冷或晴朗,随之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或郁闷或舒畅。正是因为自然气候的变迁人心才产生了变化,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每年有不同的景物,每种景物也有不同的形状,而人的感情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就随着感情抒发出来,“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刘勰认为山林田野实在是文学构思的宝库。《明诗》篇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这些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就会发生感应,为外物所感而吟唱内心的思想感情是自然而然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天气非常明媚,空气非常清新,阳光洒在身体上暖暖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心情舒畅、精神抖擞的感觉。如若阴雨绵绵,寒风瑟瑟,风吹过有如刺骨之疼,谁又会心情畅达、兴高采烈呢?所以自然的不同变化会给人心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刘勰强调了文学创造的客体来源于自然景物,心之动乃物色之动矣。所以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二)客体即“情感”说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是人的心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说: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情感”,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经过多年的思索之后断定: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的人类活动。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强调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像一根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尚书·尧典》就提出“诗言志”之说。《毛诗序》由“志”转向“情”,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后至刘勰的《文心雕龙》,继续发展前人的观点,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里强调了文学创作之初,情感的积极作用。刘勰在《序志》篇中指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所谓“文心”即是用心写文章也。这里的用心不仅仅是用心的侠义的解释,更是一种广义的意思,含有用情之意。若“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诠赋》篇:“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肯定了外物的表现需要通过情思。人是一种富有情感特征的群体,需要通过情感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文学创作正是实现这种要求的手段。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同时又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富有情感的,他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一种媒介,一种能够传达创作主体情感的媒介。刘勰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肯定了文学客体即情感的说法。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
(一)主体即“创造者”
刘勰在《原道》中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乃三才之一,是万物的灵长、天地的核心。作为天地核心的人类产生了,语言也就随之产生了;语言确立了,文学也就随之产生了。在这里刘勰指出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可谓“创造者”也,正因为有人的存在才有文学的存在,文学只是一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