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青岛版连加、连减、减混合两步计算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6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青岛版连加、连减、减混合两步计算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djigr52 2018/6/21 文件大小:6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青岛版连加、连减、减混合两步计算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5。
【教学目标】
,理解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
,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梳理情境信息
谈话: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海底世界,想不想买点海产品做纪念?明明同学也准备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家,我们一起来海边商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评价。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的连减、连加问题,并随机板书以下问题:
(1)用50元钱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2)买海豚、贝壳和海螺,一共需要多少元?

谈话:先看第一个问题,“用50元钱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能自己解决吗?在练****本上试试吧。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方法如下:
解题思路一: 50-13-17=20
关于连减的竖式计算也会出现两种方法
5 0
- 1 3
3 7
3 7
- 1 7
2 0
方法1:

方法2:
5 0
- 1 3
3 7
- 1 7
2 0
解题思路二: 13+17=30(元) 50-30=20(元)
【设计意图】创设买纪念品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探究欲望。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思维碰撞。
谈话:做完的同学能把你的做法讲给同位听一听吗?
同桌交流。
,梳理算法。
谈话: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
引领学生依次交流不同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连减的方法:50-13-17
学生说出算式之后,老师适时追问: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使学生明确:要求还剩多少元钱,就要用50元减去买海螺的钱,再减去买珊瑚标本的钱。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连减的方法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先加后减的方法:13+17=20 50-30=20
学生说出算式13+17=20 50-30=20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先算买东西一共用了多少元,再算还剩多少元。
(2)交流连减的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方法的交流,先交流分步竖式计算的方法,再交流连续减的方法。老师适时追问: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谈话:比较这两种列竖式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沟通两种竖式的联系,优化算法,提升思维。两种方法都是先算50-13,再算37-17,计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