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教学如何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请结合必修一的具体教学片段,谈谈您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
 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严禁“一刀切”,“满堂灌”!让学生“乐学”,点燃思维的火花。老师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去寻找种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运用多种电教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直观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达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  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