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组长:姚连军
组员:姚连军曹雨杰
顾艳周静
朱冬平屠春强
傣族文化
傣族的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傣族的先民是我国秦以前“百越”(百粤)、“掸”的一支,公元前1世纪左右,他们生活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域。“掸”是“越人”西部的一支,又称“滇越”,居住在今德宏州及其西南地区,是今天傣族的直接先民。历史上对傣族的称谓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早年的地方志中大多记载为“男子衣对襟,或大襟短衣,一如劳工界,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长刀。冷时披帷巾,其头巾以黄红、粉白等色为时髦。妇女衣饰,则因支系复杂,极不一致。水摆夷妇女上短衣,下长裙,与缅甸服装饰略同,裙长及地,用丝麻相间织成,饰以红黄绿紫等色之柳条花中,用深绿棉织物或丝物,更以白布镶花边一二条,上端折叠紧别腰部,不用带束。贵族则饰金银腰带,有重至十两者。
服饰
葫芦丝,又名葫芦箫,傣语叫做--荜莨叨。云南西双版纳乐器,
由一个作为共鸣腔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管插入葫芦的一端装有簧片,主管上有七个音孔,副管无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个音,用作和声。其音色优美、轻柔,其曲调多有深情、委婉之特点!
傣族器乐
葫芦丝
象脚鼓
隆重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泼水节也叫浴佛节,是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傣历新年,公历4月即清明节后第7天开始举行,历时3到4天。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民间关于泼水节的来源,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傣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妖法无边的魔王,它呼气就能变成大风,风到之处就能燃起邪火,张口便能吐水,淹没大地;他横行霸道,无恶不做,而且刀箭不入,水火不服,大家十分忧愁。有一次,妖王抢了7个美丽的姑娘作妻子。她们十分痛恨魔王,合计杀死魔王,为乡亲报仇。最小的也是最美丽的姑娘叫依丹罕,在傣历6月的一天夜里,佯装与妖王十分亲热,用酒把妖王灌醉,奉承道:"大王,你本领高强,什么都伤不了你"。妖王听了,高兴得忘乎所以,对依丹罕说:"其实只要用我的头发勒我的脖予,我就完蛋了!"等魔王入睡后,依丹罕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将妖王脑袋勒落在地。但是妖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大火成灾。为了使人民免除灾难,这七位妻子只好将妖王的头抱在怀里,每人轮流一天。天上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一年,每逢轮流更换这天,人们便用清水替姑娘冲洗被妖王头颅沾染的污秽,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今天的泼水节。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