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激变探微
,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
66
造型创意
亲自研究并设计书籍封面;;。由于鲁迅的推动和倡导,书装艺术在理论、实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这一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性语言,也有西方文化留下的痕迹。归纳起来有以下的几点: (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精神的继承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书籍装帧作品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不受到中国传统的石刻碑文和古代的青铜器、画像石、图案纹样、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早期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从未忘记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 在处理设计的现代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如陶元庆设计的作品《苦闷的象征》《唐宋传、奇集》和钱君设计《绝望女》等书籍装帧作品就具有一种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正如鲁迅在《当陶元庆君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文中所说的那样“以新的形, : 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 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 则就是民族性”(图 1) 。(二) 注重文字的变化设计, 美术字开始应用汉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图形感,它的字意和字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内容, 在设计上有无限可挖掘的造型潜力和设计空间。但传统的印刷主要以楷体和宋体为主, 隶书往往仅限于标题和某些特定的场合,篆书、行书、草书在印刷上的使用就更加有限。世纪初, 20 因受到现代印刷业的冲击, 设计者才开始探索我国文字的设计, 使字体的形式设计开始有了新的突破和变革。在这一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中, 在字体上的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如《萌芽月刊》——封面文字很好体现了字体设计的变化,
不再是单一的传统书法题字, 而开始尝试进行封面字体的变化设计, 有着浓烈的装饰风格, 代表当时设计者对于传统字体设计的突破。(图 2,图 3) (三)绘画、装饰画、图案的应用“图案”“装饰”和是这一时期书籍装帧设计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新文化运动前后,印刷技术的提高,使较为复杂的图象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成为可能,拓宽了设计的空间。受西方艺术的夸张、抽象的表现形式和写实主义的影响, 当时的书装设计中形成了各种设计风格, 并出现一批优秀人才, 如陶元庆、司徒乔和丰子恺等人。孙福熙、钱君、他们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风格多表现为朴质平实,体现出现实主义艺术的风貌。例如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封面就是一件优秀的代表作品:在一个矩形的重色方框内,一个女子手持宝剑,宝剑指向下方,而书名、著者就题写在宝剑所指的地方。就整个气脉而言,穿过女子身体,顺着宝剑的方向而下,形成一个回环的气势。整幅构图新颖,简洁明快, 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图 4) 装饰化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也成为
这一时期的一个特征。代表人物如陈之佛、闻一多、叶灵凤等人,他们注重装饰艺术形式和装饰艺术语言的运用, 其作品有着浓郁的装饰趣味。尤其像闻一多、叶灵凤等人的书装设计,唯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如闻一多为《清华年刊》所作《梦笔生花》插图和为《冯小青》一书所作的插图等, 均采用传统线描造型和传统图案作装饰。《妙笔生花》用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一位睡姿优美的少女形象。黑白对比的装饰趣味,折射出英国装饰艺术家比亚兹莱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