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百日维新为何昙花一现
1898年是中国农历纪年的戊戌年,光绪皇帝在这年夏天宣布维新变法。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240多件最高指示,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变法的决心之强,规模之大,震动了整个东方世界。但是在103天之后,变法突然中止。光绪皇帝被终身软禁,变法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旗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落下苍凉的帷幕。戊戌变法经历的这103天,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诡异的时间段。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良运动,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对于变法的失败,当然有诸多复杂深刻的原因。下面我以仅了解到的知识,从主客观、内外因,以及主要人物的错误等方面加以分析。
最不能忽略的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其中,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旗号。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疾呼救亡图存,却乞求西方列强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再次,惧怕人们群众。他们不但脱离人们群众,而急切惧怕甚至仇视人们群众。他们没有认识到“回天之力”掌握在人们群众手中。
从客观方面来看,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代表势力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从主观上看,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更有甚者,提出:“杀几个一二品的红顶子,改革就成功了。”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