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第三章德国巴洛克文学.ppt

格式:ppt   大小:636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德国巴洛克文学.ppt

上传人:wz_198613 2018/6/28 文件大小:6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德国巴洛克文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巴洛克”含义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本意为不规则或奇形怪状的珍珠,最初用于造型艺术和建筑艺术,指不符合或脱离文艺复兴时期讲究对称、典雅、和谐、庄重的古典艺术规则,而倾向于不规则、具有动感和流动线条以及细致繁复装饰的艺术风格,转用到文学上则指注重文字华饰、注重外在形式美和辞藻美的文学风格。
演变:贬→褒
贬:温克尔曼、莱辛、赫尔德、歌德,
褒: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弗里茨·施特里希
德国巴洛克文学
时代背景: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对文学的影响:
1)1648年前:
以战争为主题;语言学会;诗歌和诗歌理论
2)1648年后:
对战争的反思;文学分野;戏剧和小说繁荣
17世纪德语语言学会 (Sprachgesellschaften)
语言学会目的:纯洁德语
主要语言学会:
1)结果实学会(Fruchtbringende Gesellschaft,1617)
2)松林正义学会
(Aufrichtige Gesellschaft von Tannen, 1633)
3)德意志同志会
(e Genossenschaft, 1642)
4)值得称赞的佩洛尼茨河畔牧人花卉协会(1644)
(Löbliche Hirten- und Blumenorden an der Pegnitz)
5)南瓜凉亭社(Die Kürbishütte)
德国巴洛克文学样式
诗歌: 种类:十四行诗,即事诗,格言诗,宗教诗歌,“风流名
士诗”等
代表:马丁·奥皮茨,格吕菲乌斯, 西蒙·达赫,罗高,
保罗·格哈德,霍夫曼斯瓦尔道等
戏剧:
种类:耶稣会剧,教学剧,雅剧
代表:格吕菲乌斯,罗恩斯泰因
小说:
种类:宫廷小说,田园牧人小说,流浪汉小说
代表:罗恩斯泰因,泽森,格里美豪森
巴洛克诗歌 (Die Lyrik des Barock)
德国巴洛克诗歌之父:马丁·奥皮茨
巴洛克诗歌种类及代表:
1)十四行诗(te):
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祖国之泪》
2)即事诗(Gelegenheitsgedichte):
西蒙·达赫(Simon Dach, 1605-1659)
3)格言诗(Epigramme):
弗里德里希·封·罗高(Friedrich von Logau)
4)宗教诗歌(Kirchlieder):
保罗·格哈德《哦,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的头》
(Paul Gerhardt, 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r)
5)“风流名士诗”(galante Lyrik):
霍夫曼斯瓦尔道(C. H. von Hoffmannswaldau)
马丁·奥皮茨 (Martin Opitz, 1597-1639)
诗人、文艺理论家,“巴洛克诗歌之父”
生于西里西亚新教家庭,死于黑死病
主要作品:
1)诗歌理论:《德国诗论》
2)诗歌:《战争灾难中的慰诗》《战神颂歌》等
3)戏剧:《达芙妮》《犹迪特》
巴洛克诗歌之父
《德国诗论》 (Buch von der deutschen Poeterey, 1624)
主要思想:
1)要求德国诗歌语言排除外来词、方言土语和粗词俗字等,提倡诗人构成新词以丰富德语的表达力,主张诗歌语言要文雅大方、表达明确。
2)提出德语诗歌的韵律规则:德国诗歌应该用扬音节和抑音节的不断交替来代替对希腊罗马和拉丁诗歌中长音节和段音节的交替,并提出扬音节应与单词的重音音节吻合一致。
3)提出诗体悲剧和诗体戏剧的界限。其中,悲剧的主人公只能由地位显赫者和高贵者担任,而喜剧的主人公则只能由普通人(如市民和农民等)担任。
第一部德语诗学著作
十四行诗 (te)
十四行诗(das t)源于意大利,是一种结构固定、形式严格的诗体,在德国,这种诗体最早由马丁·奥皮茨引入。其特点是全诗共14行,每行均为六音步抑扬格。全诗由两个四行组(das Quartett, der Vierzeiler)和两个三行组(das Terzett, der Dreizeiler)组成。
每行的音步:X XX XX XX XX XX X(X)
全诗的韵脚:四行组较固定,三行组变化多
a b b a a b b a c d c c d c
a a c a a c
c d e c d e (.)
(注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种变体,其结构为三个四行组和一个两行组,其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
主要代表:比特拉克(意大利)、莎士比亚(英)
德国主要代表:马丁·奥皮茨、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
《祖国之泪》 (Tränen des Vaterlandes anno 1636)
1. Wir sind doch nunmehr gan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