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生字的音与形
论语   说     愠     罔     殆     
不逾矩   箪    好   曲肱笃志
三省不堪
dài
lún
yuè
yùn
wǎng
dǔ
gōng
hào
dān
yú
jǔ
xǐng
kān
字词正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按时
通“悦”
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却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复习
语气词
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的方法
个人的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多次
自己
替
办事
忠心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先生
反省
每天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忠心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这一则谈人的品德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通“又”
立志
独立做事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越过,超过
规矩,规范
随心所欲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这一则谈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 可
以(之)为师矣。”(《为政》)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凭借
(这一点)
成为
新知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这一则谈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为政》)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表转折,却
就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了。”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