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
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四章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五章 IS-LM模型
第六章 AD-AS模型
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经济学的概念
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经济学简史
1. 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抉择,来使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种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资源的稀缺性;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一、经济学的概念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又名
大经济学,收入理论
小经济学,价格理论
理论来源
凯恩斯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基本假设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法
个量分析法
研究对象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
以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为主
分析重点
国民收入
市场价格
主要目标
全社会福利最大
个体利益最大
二、经济学简史
威廉·配第(1623~1687),《政治算术》,《赋税论》(1667)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此后,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两个分支:
第一个分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1818~1883),《资本论》(1867))→列宁主义→前苏联、中国、东欧。
第二个分支:萨伊(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穆勒(1848~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原理》(1890)→凯恩斯(1883~1946),《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萨缪尔森(1915~ ),《经济学》(1948年第1版;1976年第10版,中译本:1979年;1985年第12版,中译本:1992年;1998年第16版)→斯蒂格利茨(1943~ ),《经济学》(1993年,中译本:1997年)
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30年代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从1936年到70年代之前
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并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争论,以致分庭对抗的时期:70年代之后至今
2.“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凯恩斯其人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萨伊定律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发表《通论》(1936年)
有效需求原理
《通论》的贡献
总需求
工资、利润
利息、租金
收入
(供给)
消费
储蓄
投资
对消费品的需求
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萨伊定律:
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
有效需求原理
总产量
(总供给)
收入水平
边际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
流动性偏好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利率
投资
消费
总需求
总就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