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积极配置型基金论文积极组合管理能力论文:积极配置型基金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积极投资评价指标研究我国不同评级的20只积极配置型基金在2007年12月3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积极配置型基金有较强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但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投资者可以通过市场反转或震荡时基金的表现,进一步地判断其积极组合管理能力。
关键词:积极配置型基金;积极组合管理能力;市场波动
配置型基金,就是在基金投资组合中既包括股票,也包括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基金。其特点是不同投资品种之间可以按一定比例搭配,由基金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在基金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动态调整配置比例。根据晨星(中国)最新公布的基金评价标准,股票投资占比小于70%,同时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小于50%的配置型基金为积极配置型基金,其余的为保守配置型基金。
利用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策略,投资者往往能获得超额收益,因而研究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理论、评价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不但具有深化投资组合理论的学术价值,还具备评价基金投资绩效的实用价值。
一、理论基础
投资组合存在两种管理方式:一是消极型投资组合管理(以下简称消极组合管理)方式,二是积极型投资组合管理(以下简称积极组合管理)方式。在强有效或半强有效的市场中,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是消极组合管理策略;而在弱有效或无效市场中,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是积极组合管理策略。
随机游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是消极组合管理的理论基础。它们很好地揭示了竞争使价格围绕价值作随机游走的现象,并清楚地说明了证券市场上价格波动不可预测的原因。但grossman-stiglitz悖论(1980)指出,即使在有效的市场上也一定间断地、不可预期地存在市场失效点。flood和ramachandran(2000)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偶尔的市场失效点可以给积极组合管理者提供盈利的空间。李学峰(2010)的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消极组合管理理论的致命缺陷是未能考虑交易对手的存在及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机构投资者多采用积极组合管理策略。
积极组合管理理论主要涉及了积极型头寸,积极型收益和积极性风险。积极组合管理就是通过构造积极型头寸,获得积极型收益的投资组合方式。李学峰、郭羽、谢铭(2009)在积极组合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非有效市场的指标s,用来比较研究我国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王婧彬(2010)将研究对象具体化,主要讨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本文继承了李学峰、郭羽、谢铭和王婧彬的研究,在结合基金评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我国积极配置型基金的积极组合管理能力。
二、模型设计
(一)符号说明
本文主要使用的符号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
基于积极组合管理理论和上述的相关文献,可设计如下积极组合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
ri,j,k为个股的积极型收益,表示第i只基金所持有的第j只股票在第k个考察期间内的收益率ri,j,k与同期整个股票市场收益率rm,k的差值,即:
ri,j,k=ri,j,k-rm,k(1)
用沪深a股流通市值加权市场指数计算rm,k,而对于个股收益率ri,j,k,可通过公式(2)计算:
ri,j,k=(期末股票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