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鼓浪屿
制作人:谭达
鼓浪屿名字的由来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与厦门市区隔海(500余米)相望。她像一块晶莹的碧玉,镶嵌在厦门岛外碧波万顷的海面上,被誉为“东南亚的一颗海上明珠”。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又叫“圆洲仔”,最初只是一个半渔半耕的村落。元朝末年,才有李代家庭逐步上岛开发。因海滩上有一块二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时发出略略之声,酷似鼓声,被人称为“鼓浪石”,岛也因之得名为“鼓浪屿”,并在明朝正式命名。明万历三十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岩题刻“鼓浪洞天”。至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于此,训练水师,使鼓浪屿的声名得以张布。
中国钢琴之岛
从厦门摆渡到鼓浪屿,一踩上趸船,迎面就是“钢琴式”码头。这个码头最早建于1937年。
1976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予以翻建。1840年前后,这里曾是列强贩卖“猪仔”到美洲等地的启航地。您看过描写被贩卖的劳苦大众奋起抗英的电影《海囚》吗?那“海囚”就是以这个码头为背景拍摄的。您看,它像不像一座开架的钢琴,好像正在弹奏旋律优美的迎宾曲,迎接八方来宾。一踏上这独具特色的鼓浪屿码头,您是否就感受到一股浓烈的“钢琴之岛”氛围呢? 第一架钢琴 鼓浪屿的钢琴,曾经有500架之多,密度居全国之冠,即使是世界上面积相当的城镇,也少有这样的密度。该岛的第一架钢琴为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所有,时间是1913年。以后教堂也配置钢琴,再往后钢琴从教堂走向社会,进入家庭。
鼓浪屿的音乐厅
1840年,列强敲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传教士、商人争相在鼓浪屿建造别墅,定居与此并终老。
这些外国人,除日本人外,去世后均葬在今晃岩路口的荒山上,天长地久形成相当规模的墓园。鼓浪屿人称之为“番仔墓”,此处的地名就叫做“番仔墓口”。1978年,厦门市政府决定在“番仔墓”兴建音乐厅。1984年动工。1987年1月27日,鼓浪屿音乐厅建成,它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69平方米,观众厅有714座位。它拥有国内一流的音响设备,墙面采用进口枣木板贴面装饰,色调庄重和谐,典雅大方,音响效果极佳。这个昔日“鬼影憧憧”的“番仔墓”遂成为音乐艺术的高雅。
隔海相望.
从厦门看鼓浪屿
从鼓浪屿看厦门
乘船
海
日光岩
日光岩俗称“晃岩”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端,,为鼓浪屿最高峰。岩顶筑有圆台,站立峰巅,凭栏远眺,厦鼓风光尽收眼底,山中峰腰怪石嶙峋?在疏疏落落的树林中,“莲花庵”“古避暑洞”“龙头山遗址”“水操台”“郑成功纪念馆”等建筑,石洞、古城和历代摩崖石刻隐约可见,身临其间,思古抚今,会令人感慨万千。从岛上渡轮码头下船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直接到达。 有人说“游厦门不游鼓浪屿就不算来厦门”,正确的说法应是:游厦门不登日光岩就不算来厦门。天风台,天风飒飒,海涛滚滚,群山倒影,巨轮列阵,举目四顾,一览无余,尽抱怀中。此情此景,谁不心潮澎湃,豪情激越!
从日光岩往下看,鼓浪屿像一艘彩船,停泊于万顷碧波之中,时浮时沉,波光闪烁;是不是像一座盆景,放在翡翠盘里,错落有致,玩赏不尽;是不是像一个睡美人,仰卧于轻雾帐里,风姿绰约,风情万种。
精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