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软件业:警惕文化杀手|第1
提要:中国软件企业“做不大、走不远”,一直是业界的心病,人们苦求良策:推行股份制改造、引入风险投资、改革管理体制、开拓海外疆土、重金引进“海龟”等等。但有一个环节却不同程度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化环境的改良和创新。
一个简单不过的例子是,无人不知软件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产业最需要诚信,但现实中却几乎“所有经理人都希望竞争对手的员工带着技术和商业秘密投奔自己”。
中国软件外包做不过印度,人们多把原因归咎于管理和开发水平,但事实却是,国外软件公司到中国发包,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产权与文化冲突。为此,我们在讨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讨论诸如管理上的“借鉴”或“接轨”等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中的文化背景,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软件业的文化环境是个复杂的“集合”,有优有劣,每种“文化”又都是多面体,不好一概而论。粗略考察,目前国内软件业的“文化杀手”可大体归结为6种:亲情文化、封闭文化、粗放文化、口号文化、老板文化。
中国软件企业“做不大、走不远”,一直是业界的心病,人们苦求良策:推行股份制改造、引入风险投资、改革管理体制、开拓海外疆土、重金引进“海龟”等等。但有一个环节却不同程度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化环境的改良和创新。
这当然不是说业界不谈文化。相反,现如今“企业文化”几乎成了挂在每一位IT经理人,乃至每一位白领嘴边的口头禅,问题在于往往是说得多思得浅,练得更少。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愿意认真检讨一下,自己该为建立和维护优秀文化去做些什么,放弃些什么?
一个简单不过的例子是,无人不知软件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产业最需要诚信,但现实中却几乎“所有经理人都希望竞争对手的员工带着技术和商业秘密投奔自己”。
所以如此,大概觉得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练不练的看不大出来,还是先套住现利要紧。殊不知越是隐形的东西,对企业的作用力越大也越长久。看看世界500强和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有几家不倚重文化的?
以提出“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塞缪尔·亨廷顿新近强调,发达或落后的原因应当从“文化”而不是“经济学”中去寻找,往深里看,发达或不发达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一种思想状态”。哈佛商学院通过对各国企业的长期观察得出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语言学家迈克尔
·哈利迪甚至认为,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所以没能象西方那样发动一场工业革命,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儒教文化把中国的精英们塑造成了“满脑子因循守旧,创造力日渐枯竭”人。
中国软件外包做不过印度,人们多把原因归咎于管理和开发水平,但事实却是,国外软件公司到中国发包,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产权与文化冲突。美国软件服务咨询公司SoftTech总裁解明明说,“管理和开发有问题,他可以派专家来教你,派高级软件人员来带你,但是文化层面有问题,麻烦就大了。”
中国软件业的文化环境是个复杂的“集合”,有优有劣,每种“文化”又都是多面体,不好一概而论。粗略考察,目前国内软件业的“文化杀手”大体有以下几种。
亲情文化
广州云科迈讯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楼新平告诉记者,他在香港的一位合作伙伴专司加拿大软件转包,前些年的项目大都投到了内地,如今却“基本转向了印度”,原因除了语言沟通的便利(印度和加拿大都是英语国家)外,主要是文化上的。他分析说,印度软件业奉行“契约文化”,企业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