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文档名称: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ppt

格式:ppt   大小:4,650KB   页数:6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ppt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7/6 文件大小:4.5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构图手法
4)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建造过程一致
三)战后思潮的分期:
1)第一阶段: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叶,
2)第二阶段: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
3)第三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今,




有机主义
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国际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建筑之后
30年代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以后
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主要设计倾向:
A)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 “理性主义”的特点:
(1) 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
(2) 把建造过程视为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
(3) 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
(4) 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简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
(5) 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3)充实与提高内容:
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1960)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