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变形记与促织.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变形记与促织.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7/11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变形记与促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促织》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成名作。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虽然都通过"变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社会的感知,但是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不一样成就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部描述社会变形现象的经典之作。
伤心人别有怀抱——《变形记》与《促织》比较阅读
2010-05-25 12:00:21| 分类: 论文收藏|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牛文明
【内容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中国文言志怪小说的最高峰,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公认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虽然时隔遥远,地处东西,风格迥异,然蒲的代表作《促织》和卡夫卡的成名作《变形记》同属变形母题,都有作者的自伤自哀、讥讽社会的浓厚色彩,很有进行比较研究的价值。本文从美学特征、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两篇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促织》和《变形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变形记》《促织》比较研究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发表于1912年的一篇德语中篇小说,叙述了商品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最终在众人的厌恶中死去的“故事”。《促织》是清康雍年间文人蒲松龄(1640--1715)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叙述明宣德年间皇帝喜欢斗蟋蟀之戏,故从地方征取,华阴县老童生成名因“为人木讷”,被狡猾的县吏报为里正(负责收缴蟋蟀),他为人老实胆小,不敢科敛别人(只得自己垫钱收购),故不到一年家产赔尽,而仍不能满足上面的索求,无计可施,忧闷欲死。在妻子建议下,早出晚归,寻找蟋蟀,却一无所获。十天之内,连遭杖责,两腿脓血流离,却又无计可施,惟思自尽。正当其时,村里来一驼背巫师,为其画图指点,遂得捕一上等蟋蟀,夫妻欣喜若狂,然蟋蟀在成名九岁的儿子偷看时跃出,成子急捉时不慎将其压死,儿子吓得投井***。万幸的是被救后半夜复苏,惟变得痴呆。成名一夜未曾合眼,清晨捕得一个小蟋蟀,嫌其小而弃之,虫却主动落于袖间,成名遂纳之,与佳虫斗,得胜。呈上,在宫中无敌手,且能听音而舞。皇上大悦,赏巡抚,巡抚又给县令以好处,成名也因此得免役事,还当了秀才。一年后,成子精神复苏,
“自言化为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成家此后“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躐各千记。”
两篇杰作时违相隔二百年,地隔数万里,自然有很大的不同,然在“变形”母题涵盖之下,思想情感、美学特征、艺术手法等皆有异中有同,研究领域相当广阔。
一、共同的美学特征:含着眼泪的笑
无疑地,细读两篇小说,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个故事的共同审美底蕴是悲剧性的,是含泪之笑。
《促织》的悲剧实质并不会被其光明的尾巴所掩盖,只要那种社会制度存在,就必然会有“好促织之戏”的皇上和媚上欺下的层层官吏,而成名那种“为人木讷”,没有功名的穷书生以及更多的穷苦人就很难逃脱家破财散的厄运。因此,成名一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很容易戳开作者在结尾制造的因祸得福的肥皂泡,这个肥皂泡式的结局并不能给读者带来真正的安慰,因为它难以令人信服。
《变形记》的美学意蕴更耐人寻味。粗看之,《变形记》中并无激烈显明的善恶对比和冲突,因而格里高尔的死给读者感情上的撞击并不剧烈,至多叹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