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峰区董志镇北门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一、 概况
北门村位于董志镇东北部,北与周岭村相邻,南与南庙村接壤,东与崔沟村相邻,西与董志村接壤。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
北门村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平均海拔1351米。℃,最高温度为38℃,最低温度为零下27℃以下。,全年无霜期为150天,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其次为东南风,。属干旱大陆性气候,冬春风多干燥,夏秋雨水较多。耕地以黑垆土为主,肥沃疏松。潜层地下水为主要水源,水质良好。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少雨是全村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水土流失较严重。
野林村共辖18个自然村,均衡分布在村域各处,分别为:梁咀组、东庄组、龙王坳组、南坳组、当庄组、郭庄组、西庄组、后庄组、唐庄组、二年组、上庄组、马庄组、赵庄组、强岭组、北门组、东门组、东坳组。总户数941户,总人口3872人. 全村区域面积1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89亩。
野林村境内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大,盛产小麦、玉米、糜谷、林果等农副产品。经济作物以蔬菜、苹果为主。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畜牧业以养牛、羊、猪为主,为发展养殖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村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使全村社会主义事业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收入较好,并且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二、规划编制条件
(一)规划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村镇建设的战略决策,是保障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宏观政策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村镇建设的实际,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探索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的有效经验,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城镇化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野林村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居环境,发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共同问题和全新的规划理念。
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建设需要规划来指导。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构想,这将为野林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3、现行国家颁布的有关设计规范、标准等;
4、国务院《村庄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0)
6、《镇规划标准》(建设部GB50188-2007)
7、《甘肃省村镇规划标准》; (2006)
8、《庆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9、《庆阳市小康农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
10、《庆阳市小康农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
11、《西峰区2009年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方案》
12、《乡镇总体规划》(2009-2020)
13、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地形图;
14、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村庄建设规划资料调查表;
15、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村庄规划区域要求;
(三)规划区域性质及规模
1、规划区性质
村庄性质的确定是根据村庄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功能、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和规划期内职能变化及发展因素决定的,它将对村庄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上述因素,规划期内北门村的性质确定为:以畜牧业为基础,以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中心村。
2、村庄规模
a、人口规模
截止2009年底,全村总人口4085人。结合村域总人口和有关规定预测,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增长规律,规划确定10年后全村总人口,‰。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来自村内自然的人口变化。通过统计和测算,同时考虑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机械增长率近期不予考虑。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Q = Q0(1+K)n + P
式中: Q --------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 --------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 --------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 --------规划年限
通过预测可得:
10年后的总人口为4423人。
b、用地规模
根据野林村现状建设条件和未来用地发展趋势等因素分析,确定采用《甘肃省村镇规划标准》中人均建设用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