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doc

上传人:jiaoyuan2014 2018/7/11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出现过诸多学术流派,而覆盖最广、传播最久、影响最深的是儒道佛三家。研究这三家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把握住中国人对自然态度的关键。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以儒家的眼光看自然,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行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植物变***的品德、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坚贞的品德。由这种“比德”思想指引而产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等,无不为植物赋予了人格的象征。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自然并没有下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传播广、信徒多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更是以顺应自然不失本性为悟道的首要,以自然之景为永恒的本真体现。以禅的眼光看自然,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无不禅理,草木花叶皆是玄机。宋代的黄庭坚就是闻木樨花香而顿悟禅旨的,木樨花香饱含着生命气息扑鼻而来,使人体会到自然界永恒的生机。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
中国的寺庙主要是佛寺、道观两家宗教的活动场所,也包括儒教的孔庙建筑等。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寺因木而古
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风雨剥蚀,难以久长,几十年或百年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而名木古树不仅高耸巨大,“霜皮溜雨四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