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sftnqws018 2015/6/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互联网引爆的众多热点话题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高潮。本文试对网络舆情运行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情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32400410630)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尚红利,副教授,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网络政治与民主、政府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77-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整体变迁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近年来,各种社会话题在网络上频频引发热议,2010年“宜黄强拆自焚事件”、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3年的“H7N9禽流感病毒事件”等不胜枚举。这些热点话题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高潮。本文试图对网络舆情运行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一、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网民。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上网获取、表达、交流、传播舆情。第二,社会事件。作为网络舆情客体的社会事件,其外延非常广泛,凡是网民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但归根到底,网络舆情产生的根源仍然来源于现实生活,社会事件的现实刺激性越强网络舆情越高涨。第三,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是5亿网民表达自我、关注社会、争取权利、监督权力的政治广场。互联网之前,人们涌向街头;互联网之后,人们涌向网络。作为网络舆情载体的互联网,越来越显示出其承载社情民意的巨大功能。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传播上的即时性与交互性。网络舆情相较于传统舆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即时性,如2011年温州动车发生事故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救微博,该条微博10分钟内被转发超过3万余次。网络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几乎与事件同步,网民评论通过网络得以直接呈现,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是传统舆情望尘莫及的。而交互性则是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最大的价值所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受众信息选择面窄、自由度低,被动接受且无从发声。网络信息传播却是双向的,受众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在网民与网民、网民与媒体、网民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网络舆情得以发生、传播。第二,内容上的丰富性、多元性与碎片化。社会生活的差异性使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利益诉求的个体具有各不相同的舆情关注点,如前文所述2012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可谓包罗万象,散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舆情内容的丰富性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文化思潮逐渐涌入,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