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融入高铁时代做大高铁经济
千里京沪一日还。京沪高铁全线通车已一年有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更成为助推区域腾飞的经济线,整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其溢出效应拉动,在产业升级、产业聚集、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都驶入了“快车道”。作为各地发展高铁经济的“首善之区”,开发区应率先迈入“高铁时代”,将高铁经济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开发区具备发展高铁经济的优越条件
(一)高铁站设在区内,为发展高铁经济构建平台。京沪高铁途径的区域大都是各地远离城区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势必使开发区率先形成1小时经济圈、2小时经济圈,势必给开发区带来畅通快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的人员流入开发区,使高铁经济需要的大量劳动力、科研技能人才得到保证。大量的物资流入开发区,不仅完善区内产业配套,而且壮大物流枢纽,增强高铁经济产业布局的灵活性。大量的资金流入开发区,使城际投资成本、商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为发展金融、信托、创投、担保等高端经济提供庞大的舞台。大量的信息流入开发区,有利于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
(二)开发区的特殊定位,为发展高铁经济创造条件。一是开发区要素集中、企业集群的“虹吸效应”十分明显,对于招商引资、产业集聚、优势资源汇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发展高铁经济聚集大量的优势元素。二是各地对开发区简政放权,开发区在税收政策、审批程序、融资权限、贷款贴息、管理职权等方面,独享
“绿色通道权”,为发展高铁经济提供更有利的政策支持。三是高铁贯通区域,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将得到更高起点、更大手笔的支持,为发展高铁经济提供理论支撑。
(三)“组合拳”优势明显,为发展高铁经济奠定基础。一是多重叠加机遇明显。高铁通车与航空直航、亿吨大港、公路枢纽、管道运输等大交通格局组成“流通组合拳”,为发展高铁经济奠定市场腹地基础。二是多家平台载体搭建有力。开发区内设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科技孵化器、高校共建研发平台等各类政产学研平台组成了“载体组合拳”,为发展高铁经济奠定科研孵化基础。三是多项园区建设日臻完善。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园区“九通一平”的“功能组合拳”,为发展高铁经济奠定配套设施基础。
二、开发区对发展高铁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
早在京沪高铁建设初期,一些沿线开发区便瞄准京沪高铁发展经济,从项目推进、企业培育、载体建设等三大关键环节入手,率先融入、快步跨入、积极投入高铁经济。
(一)招引建设“精、高、优”项目,率先融入高铁经济。一是围绕高铁经济开展特色招商。大力引进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支撑效应明显的产业链中下游企业、高新技术项目、战略性配套项目和行业翘楚。二是承接高铁经济加快建设产业中心。有的开发区以现代服务业为高铁经济突破口,已经破土动工建设了软件研发中心、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总部经济园,有的开发区以商贸繁荣为高铁经济突破口,招引酒店、会所、商务办公楼、高铁时代广场等商贸一批项目。
(二)培育扶持“特、专、强”企业,快步跨入高铁经济。坚持“以站兴企、以企带城”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与高铁相适应的企业集聚业态。以“百亿级品牌企业、十亿级品牌产品、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为着力点,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服务机制等措施,培育一批上市公司,申报一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