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神
永放光芒
——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2周年(1936-2018)
这里输入您的单位/机构名称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前言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
不惧艰难的
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
无坚不摧的
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
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
顾全大局的
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16年7月18日在宁夏考察时的讲话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的历史回顾
1
长征的精神意义
2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3
目录
长征的历史回顾
1
历史简介
为什么要长征?
数字长征
长征的时间阶段
长征各部队路线
长征路上的的著名历史事件
公元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历史简介
国民党军队围剿力度空前强大。
长征的历史背景?
客观原因
当时中央苏区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由李德仓促策划了突围转移方案,但被蒋识破红军战略企图。于潇水和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近半。夺取遵义后,政治局对潇湘战役进行了反思,毛泽东重掌兵权。毛泽东决定西渡赤水,向敌人薄弱的贵西转移。
长征不是一开始的战略规划结果。北上抗日也是在川西时才提出的。是红军根据革命形势的选择结果。总之,长征开始是反围剿失利后的战略转移,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因敌我双方的战争形势,原来的战略不断改变发展,最后成为了长征。
博古李德的不正确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主观原因
长征的过程才是长征最后形成的原因,非战略规划。
为什么要长征?
数字长征(中央红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1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381
余次战斗
700
多县城
攻占
11
个省
途经
25000
余里
行程
数百
个团
击溃
430
营以上干部
牺牲
92%
的战士
损失
历经
长征准备阶段
长征转折阶段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
长征失利阶段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
大会师阶段
-10月
-
-6月
-10月
-
-12月
长征发展阶段
长征的时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