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授课人
杨家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欣赏歌曲和图片展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
②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及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及现状,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及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学生有感情朗诵诗歌并思考“以诗读史”。
师:同学们,这种状况是怎么形成的? 提起台湾,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浅浅的海峡, 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温总理为什么说台湾是我们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那海峡两岸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又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海峡两岸的交往》。出示学习目标。
从学生听觉入手,激起学生对台湾的热爱之情。
由直观资料激发情感,自我体验,进入角色。
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思考。
二、追根溯源,温故知新
师:台湾是我们的乡愁,是我们的国殇,台湾的回归,更是我们心中的梦。那么对于台湾,大家了解多少呢?现在我们一起温故知新,追根溯源。
问题探究一:
1. 结合初一、初二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示:用三国、元朝、清朝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
学生回答:
师:总结一首诗《同根源》。
师:大量的史实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2. 那后来,为什么两岸又隔绝往来,形成对立了呢?也就是说,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
明确:内战后,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蒋介石率领残部败退到台湾。
在咱们临沂,也有不少青壮年,被国民党当作壮丁和炮灰,掳掠到了台湾,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直到两岸开放探亲以后,人老了,才与亲人得以相见。
。
教师引导: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