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是优雅和诗意的涵养
一个优秀的、高效的课堂,很难用固定的模式界定,但是,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可以有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和多姿多彩的途径,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但当前教学遭遇的瓶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同一格局、机械的教学管理和整齐划一、教师完全失去评价权的考试评价体系。
没有哪个时期像现在这样,一线教师完全丧失自主权:早中晚一日数次考勤,听课不能不去,除了上课时间,教师没有任何主动权。无数的量化考核还要加上精细化管理,稍有违背领导的话,就会在年度考核上被扣分。管理者管教师,教师就管学生。可以想见,若干年后,未来的社会充斥的仍然是一批缺乏民主素质的、弱化了的国民。我们可以看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中小学教学中,潜藏着危险的因素:培植和养育文化、文明的学校,正野蛮地摧残着文化、文明。
基层教育为什么陷入像文革一样的“蛮荒”境地?因为激烈的竞争,撕去了教育的优雅和诗意,扼杀了原本应有的涵养教育;因为全社会的人,都需要学生的考分。全体学生被置身于同一考分下,塑造出同一的模型。
让我们来看看从前的考试,从中我们能体味出什么。
钱穆在常州中学读书时,历史老师是继清代赵翼后的常州籍史学大师吕思勉。有一次考历史时,钱穆信马由缰,下笔不能自收,考试结束时,四道题仅完成第一道。等到卷子发下来,他发现得了100分。而在未答的三道题的空白处,吕思勉用铅笔洋洋洒洒写的评语竟然比他答题的文字还要多。
吴晗、钱钟书、钱伟长数学都非常差,但国文特别好。那时的学校选才能够不拘一格,将他们录取了,日后成为佳话。
美国的斯泰因夫人年轻时参加詹姆斯的哲学考试,她答不上,在试卷上写道:亲爱的詹姆斯教授,我今天真的一点也不愿意回答这问题。詹姆斯看后,在试卷上写道:“我自己也常常如此。”并且给她打了个最高分。
张爱玲年轻时曾投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因国文不及格而落选。一个即将成为名作家的女青年,却栽在国文考试里。
旅居瑞士的著名的华裔作家赵叔侠投考台大国文系,因数学太差而两试不第。
毛泽东是诗人,长于文史,但数学、美术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