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培养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创新.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培养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创新.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5/6/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培养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创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培养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创新
“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完全不懂的问题,有懂得不透的问题,也还有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觉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它包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勇于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努力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好****惯。
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师就应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抓住这些模糊点质疑解惑,必能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时,发现学生对奶奶的话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一句理解模糊,“这样”指代什么?是指“我流泪”?还是指“爸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好像都有道理。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把“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放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品味,最终比较准确地体会到奶奶这句话应该是对爸妈说的,爸妈逼孩子去要回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一点儿也不尊重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奶奶对这种做法虽然不满,但是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这样,通过质疑既使答案更加明确,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
二、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兴趣是质疑的前提
一切有成效的学****都是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问,自我主动地学。当学****兴趣正浓时,教师要趁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兴趣点质疑探究,透彻领悟。例如,《散步》一文中,我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大部分学生都选第七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朗读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帮作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立即议论开来。最后,还真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课文留白的质疑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处有这样一部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