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接受学
接受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渊源
比较文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鲁迅曾举《红楼梦》为例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闷;
王希廉认为,是一部感叹家世盛衰之作;
王国维认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梦阮认为,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蔡元培认为:是政治小说,“吊明亡,揭清之失”。
景梅久认为:表现了作者的排满思想。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接受学的研究内容
1、通过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特点、文化差异;
2、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折射出不同民族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
3、研究不同作家对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接受的选择和差异,以了解和认识不同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美学追求以及创作个性、风格等。
接受学的学科渊源
二战后,读者在文本的构建中的作用得到重视。随着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意识到了接受研究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之中,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接受学诞生的标志是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以“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为题展开讨论,正式将接受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体系之中。
1、接受理论简介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五位年轻的文艺理论家和教授提出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因素与规律的理论,人称“康斯坦茨学派”。他们倡导的侧重研究读者接受过程的理论,被称为“接受理论”。
其理论观点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1)提出读者中心论
与文本中心相对;
直接将批评焦点集中到读者身上,认为读者具有能动性,其阅读活动具有创造性;
读者是作品所要面对的惟一的、最后的对象,也是文学作品是否能流行传世的决定性力量。
接受理论承认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是多种多样的,接受理论认为,一切阅读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的,都受其地域时代的限制,接受具有历史性,正是不同的历史距离造成了理解的多样性,例如司汤达。司汤达生前文名寂寞,他的作品在国外极少被人阅读,甚至在法国也鲜有读者,据说他的《爱情论》在其生前才卖出了13本。雨果曾经讽刺司汤达不懂得小说的艺术。但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法国文学评论家泰纳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展了“发现司汤达”运动,司汤达的文学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以自己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在文坛上赢得了与创作《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同样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