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超员编排的探究与推广
北京市海淀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褚艳梅王菊龙金冬质赵连滨
2007年10月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期间,海淀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海淀自考办)首次进行了考场超员编排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考场超员编排的背景原因
自学考试是国家级教育考试,北京市每年开考三次。自学考试考生报考条件宽松,不受年龄、学历、身体等条件限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是社会考生和外地考生。近几年,自学考试考生报名后不参加考试情况严重,大部分考场考生就座率达不到50%,据2005年4月——2007年4月进行的5期考试数据统计,全市平均缺考率持续上升已达到为38%,而自考规模最大的海淀区平均缺考率已达到42%。分析考生缺考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这里不作详细阐述。而在缺考率逐期上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每个考场的就座率,是自学考试管理部门需要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海淀区近三年缺考情况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部分科目历次考试的缺考率平均达到40%左右。虽然,自考生缺考的因素不可控制,每场考试考生缺考人数不确定,但缺考总的比例相对平稳,这是考虑就座率的重要参考依据。要想提高考场的就座率,就只有打破常规,超员编排考场的人数。一般情况下,每个考场编排考生数为30人。而考场超员编排就好比航空公司超售飞机票一样,售出的票数要多于座位数,以弥补空余座位的损失。自学考试中的考场超员编排是,将缺考率高的科目每个考场编排的考生数多于
30人,超员编排,提高考场的就座率。
二、考场超员编排的过程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考试不同,全市每期开考400多门课程,每门课程报名人数不同,缺考率也不同,因此,为每门课程设定合理的超员编排人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何在缺考人数不确定的情况下科学确定每一科的超排人数,这就要对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测算的和预估的数不会相差很多。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三年考场缺考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一)分析缺考率平均值,减少超排的盲目性。虽然每次考前缺考率不确定,但对以往考试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科缺考率的平均值基本上是稳定的,我们对2005-2007年考生缺考率分科目进行统计,从中获得有参考价值的各科平均缺考率,减少超排的盲目性。
(二)分析缺考规律性,增强超排的科学性。由于同一科考试每个考场缺考人数不同,我们对07年4月部分考试科目考场记录单记录的缺考情况进行统计,按照每科目每考场缺考人数分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考场缺考人数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析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考场考生缺考数据图表,增强每科超排的科学性。
(三)分析缺考率稳定性,提高预见性。由于自考生大部分是社会考生,缺考的原因复杂,为了找出可供参考的数据,我们设计了《考生缺考原因调查表》,挂在报考网页上,对考生缺考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预测缺考率走势是否持续平稳,提高预见性,确定超排的稳定性。
(四)分析缺考整体性,加大超排实效性。我们对不同专业整体缺考情况分析比较,综合评价各专业缺考率。比如,英语专业的科目整体缺考率较低,而计算机专业的科目整体缺考率偏高等,全面综合考虑,确定超排的人数,达到超排的实效性。
通过以上对各种数据的分析论证,我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胸中有数”,考场超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