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解决问题——怎么会多了.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解决问题——怎么会多了.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8/7/24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解决问题——怎么会多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解决问题——怎么会多了?》教学案例
厦门市集美小学林凤蓉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怎么多了2个?”这一课。
二、背景分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终身受益。但它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对于7-12岁的儿童来说是不易理解掌握的。为此,本课力求借助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论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会用集合圈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新思想和应用意识。
请看,经过三年多北师大版新教材实验的师生们创造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富有个性的数学世界。
三、教学流程:
(一):感知。在活动中感知量与量的交叉重叠现象。
(二):探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交流“怎么多了2个?”探讨图示解决问题。
(三):拓展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练****加深理解。
(四):总结延伸。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评价总结;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思考。
四、讨论:
1、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思想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具体表现,“度”如何把握。
五、实施(片段)
[片段1](多媒体显示情境):六一节快到了,我们班同学将举办音乐会。老师要给参加表演的每位同学发一个徽章,他把任务交给小明。小明统计喜欢唱歌的有6人,喜欢跳舞的有4人。当他把10个徽章发下去每人一个时,还剩2个徽章。
师(启发质疑问难):想一想:小红要考你们什么问题?
生(猜测、验证、剖析):怎么多了2个?为什么?
生(出示具体名单验证):“有两个同学既参加唱歌,又参加跳舞;实际上参加表演的只有8位同学。”
(模拟情境)师:请8个人站到台前来扮演参加表演的这些同学。(学生随意站一排)
师:想一想,他们应该怎么站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是参加哪一项表演的? ”
生1:我认为参加唱歌的站在一起,参加跳舞的站在一起。
生2:我认为参加两项的先站中间,再请参加唱歌的站左边,参加跳舞的站右边……(请一生上台边排位置边解说)
师: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生1: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这样从中间分隔左边是参加唱歌,右边是参加跳舞。
参加唱歌参加跳舞
生2:我也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因为这样才能突出参加两项同学的特殊性
……最后统一意见。
师:数学上我们通常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或现象,今天遇到的这类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呢?
生1:在参加唱歌的同学下面作个号,参加跳舞的同学下面作个号。
生2:在参加唱歌的同学下面画一条直线,参加跳舞的同学下面画一条曲线。
生3:列表说明。
生4:把参加唱歌的同学用线圈起来,参加跳舞的同学也用线圈起来。
生5:对,用线圈起来。
师:好,今天,我们就先用这种方法。用一个圈表示参加唱歌,再用一个圈表示参加跳舞。(课件显示)
参加唱歌的参加跳舞的
师(引导发现问题):这样表示的话好不好?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小组讨论)
生1(急着表达):这样表示会误会成2个张华,2个徐亮,有4人。
生2:这样表示会以为共有10个人参加表演。
生3:这样表示不能突出参加两项同学的特殊性。
师(引导进一步探究):根据刚才的扮演受到什么启发?可以怎么表示更好?
生1:把两个圈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