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留学北京行动计划
(2011年12月)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国家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的颁布,明确了新形势下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贯彻落实有关要求,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强北京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北京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现状
2011年,北京市有81所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人员学习。,来自184个国家,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32%;95所中小学招收外国留学人员,规模达到8000人次,来自60个国家,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74%。来华留学人员教育已成为北京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展示北京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北京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和标准之一。北京已经建立起一套来华留学教育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教育教学体系。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构建起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有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留学人员教育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巩固北京来华留学人员教育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使北京成为留学人员的主要目的地城市。
到2020年,在京高校及中小学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规模达到18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人员超过6万人,来京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年度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获奖人数达到1万人,留学教育示范基地50个,汉语授课品牌专业300个,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00个,建立与北京相适应的来华留学人员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一大批留学人员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留学人员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以及中小学国际教育品牌;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的来京留学毕业生。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及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以为国家及北京外交、外事工作大局服务,为国家及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及北京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宗旨,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政府责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着力推进留学人员教育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北京留学人员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北京来华留学教育的国际品牌。
四、工作措施
(一)高端谋划,完善机制,多方协作,不断优化北京留学环境
,加强部门协作
(1)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来京留学政策规定,明确政府、来京留学教育机构和留学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及时调整外国留学人员招生、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收费、奖学金管理、毕业升学、出入境签证、居留、医疗、实习等方面相关规定,营造来京留学教育工作的良好法制环境,依法、科学、规范地开展外国留学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
(2)建立和完善市教委牵头,外事、公安、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文化、卫生、旅游等部门参与的市级层面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外国留学人员管理工作机制。各区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1)不断提高新兴学科和专业的水平和吸引力
在继续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言、中医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专业和学校优势专业基础上,加大对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兴学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专业质量和水平,增强对来华留学人员的吸引力。
(2)建立北京院校教学资源合作机制
完善北京部委院校和市属院校对口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学校之间的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联合培养模式,向外国留学人员开放“社会大课堂”项目,联合有关院校共同举办包含中国音乐、戏曲、中医、武术、书法等内容的“中华文化大课堂项目”等,供留学人员选择学习。
(3)鼓励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
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国家及北京发展战略服务;支持学校开发和参与中外政府间、中外企业间国际合作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围绕对外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文化交流、工程建设、技术贸易、管理培训等培养外方高层人才,深化来京留学人员教育内涵,提高、北京品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