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5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学院教务处
2015年7月
**学院罗董事长指示:
人才培养方案是每个学校办学思想的反映。学校重视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学生自学和论文的写作,重视教师课外辅导,反对满堂灌。学生应多学多练、多出作品、多出成果,主动与生产实践和企业结合。该方案较好,适当讨论并听取意见。
2015年7月15日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版)修订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大学开展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蓝图,是本科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依据。为了顺应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尤其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决定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
依据我校“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彰显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对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如下: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的社会负责感、自信宽容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
,较为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与新进展。
、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创业能力。
,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修订原则
(一)更新课程结构
将新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板块:通识教育课程(40-4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55学分)、创新创业课程(35学分)、常规活动课程(27学分)。力求实现教学观念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转变、教学内容由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教学空间由以课堂为主向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构转变,为培养视野广、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课程类型
新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型趋于多元、多样,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既有分科课程,又是综合课程;既有专业课程,又有通识课程;既有传统课程,又有MOOCs(慕课);既有显性课程,又是隐性课程;既有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类型的多元化,有利于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实践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型人才。
(三)优化学分设置
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课程的学分及总学分,此次将全部课程的总学分设定为150分左右,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三类共计学分130分,常规活动课程的学分为27分。同时,要求各学院在制定本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要注意课程在各个学期的分布要均匀,避免有的学生时而课多、时而课少的现象。
(四)注意学科交叉
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此,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文艺结合,鼓励教师开设交叉学科选修课。同时,还将学科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造就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五)重视实践教学
将有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纳入课程体系,并规定了相应的学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
(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努力建立健全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尤其是将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有意识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课程结构
(一) 课程板块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身心健康教育课程、普通教育公选课程、教师教育自选课程四类。
主要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和学科特色选修课程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