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扬州新城西区整体规划
园林81001班
10001311
贡一雯
序言
规划将立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的角度,认真分析新城西区在经济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形势下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评估新城西区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战略、步骤、重点领域以及行动计划,通过一系列创新来优化地区资源配置,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区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编制工作中将体现出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理顺当前和未来的关系、重点领域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规划编制中,将在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理清新城西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创新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形成新优势、实现新跨越。要鼓励和引导服务企业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中确立和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2)立足差异发展。积极利用贴近上海经济圈、宁镇扬板块的外溢效应,在招商引资和重点业态培育上重点选择能够充分利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优势领域,通过互补、竞合使新城西区服务业发展有机融入扬州中心城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区域分工框架之中。(3)推动集聚发展。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今后五年推进全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大项目、大载体构筑若干个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大平台,推动相关服务业态的集群式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城市综合体建设模式,实行项目的集群建设、集群发展。强化政策对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引导,进行空间聚焦。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
新城西区的开发建设,是扬州市委、市政府为扩大城市容量和承载能力,为古城保护腾出空间,为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竞争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策应润扬长江大桥、宁启铁路、西北绕城公路、沿江开发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建设,作为扬州建设现代化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东起贾七路(现润扬路)、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冶路和宁启铁路一线,南至文汇西路,,规划建设扬州新城西区,并成立建设指挥部,同时在扬冶路以南、扬溧高速公路以西控制28平方公里,作为新城西区未来发展的预留地,2006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将扬冶路以南、宁启铁路以北、,并批复成立新城西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辖区的建设和管理下辖1个街道、2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和1个场。
,。
4、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新城西区建成了一批文化、教育、体育重点项目: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高尔夫训练场、扬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含扬州市图书馆、扬州市美术馆和扬州市音乐厅)、扬州市会议中心、国防军事园一期、育才小学西区校、京华梅岭中学、扬州中学西校区、绿杨新苑幼儿园、京华城机关三幼、奥都翰林幼儿园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全区乃至全市社会事业进步。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参保覆盖率100%;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建立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网络,举办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班,绿杨新苑社区创成“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救助工作,设立了优抚门诊,落实了大病救助,帮助家庭住房困难户进行了危房改造。新盛街道在全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市”工作中被表彰为先进单位。
5、区域发展总体框架已经成形。新城西区规划的总体框架是“三轴六区一环”。“三轴”分别是:东西向的文昌西路作为城市发展主轴,它是西区联系老城区的主要纽带;南北向的西外环结合绿地的交通干道作为城市发展的次轴,带动南部生活片区的建设;贯穿西区中心的赵家支沟、明月湖及沿山河绿地景观是西区的景观轴,目前已形成西区生态旅游景观长廊,同时兼具城市防洪排涝功能。“六区”分别是:对外交通枢纽区、中心商贸区、商务办公区、文化教育区、体育休闲区和由三个居住组团组成的居住区。“一环”是指连接各区的生态景观带。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相互衔接,浑然一体,新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都与老城区及工业区互相衔接、协调,形成整体,做到了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统一,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6、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土地资源紧张、建设资金不足、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难题,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基础建设的发展基本达到“十一五”。文化、教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