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rjmy2261 2013/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因为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和时代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对人生价值的评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迥异于父辈,也不同于兄辈。他们就是具有独特个性和行为方式的“90后”。随着一批批的“90后”陆续进入大学校园,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继续沿用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老方法来“压制”学生,用空洞、乏味的“大道理”来说教他们,就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继而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计划落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拓展新的教育思路。理论和实践初步证明,合理运用心理学中的“移情理论”,可以较好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理角色的转换,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移情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有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涵的内在要求,是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移情法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趋势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有利于其工作成果的巩固。
一、移情理论概述
“移情”(Empathy)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就经常用其来解释情感、思想或是审美经验。由于认知角度的不同,对“移情”的准确概念尚无标准、统一的界定,但所有的定义基本上都是既包含了对他人隋绪状态的认知,又包含了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理解他人情感、关心同情他人等方面的含义。简而言之,“移情”就是指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从而使人具有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并通过设身处地地感知现象,对现象的因果关系采取正确推理,即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或者说就是“换位思考”。
二、移情理论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运用“移情”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就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实现对应角色的心理换位。高校教师要经常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状态、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境况来考虑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行为,真正做到感学生之所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的“被了解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从而进一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使学生更容易接纳、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形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去努力,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移情理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诉求
移情,最简单的表述就如狄尔泰所言的“将心比心”,或是对他人的“设身处地”。移情理论早已被借鉴于伦理学、教育学之中,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健康心理的保持、教育效果的提高[1]。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受教育者”等蕴涵移情体验的理念,移情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了移情的内在要求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替党传情、代党用情的工作,是感化人、引导人健康成长的工作,是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育人、凝聚人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的工作,无论是替党传情、代党用情,还是教育人、凝聚人,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