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里地党建村的嬗变
由黑龙江党刊《奋斗》杂志举办的“地方党刊全面振兴走龙江”联合采访8月在哈尔滨启动。此行2000多公里,辽阔的黑土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小点――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它的前世今生记载了时代变迁中一个党建村村情村貌与民众生活的嬗变。
党支部的诞生地
很多人一听到“七里地村”会以为村里有七里土地,但其实是因为从村子到横道河子镇有七里地远。小村庄四周群山环抱、高山险峻、森林茂密,两条清澈见底的山溪从村里穿过,风光优美。虽然没有七里平地,可名气却一点也不差,因为它是黑龙江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五四运动后,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来吉东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在海林地区产生一定影响。1926年,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成立,海林便有了党的组织和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当年10月,8名铁路工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七里地村组建了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横道河子党支部,革命的烈火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这块土地。他们看重这片林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建了当时牡丹江地区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把七里地村的空闲地带都作为堆放原木和板材的场所,将村民撵到四周山坡居住。最多的时候,这里的伐木工人曾达1万多人,每天加工板材300多立方米,这些材料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
为了有效扼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行径,在横道河子党支部直接领导下,当地人民利用山区森林为掩护,炸毁了运材专用小火车道,焚烧了火锯场,给日军以重创。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七里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帮助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特务、日伪残余组成的土匪武装展开了殊死斗争,以杨子荣为代表的无数剿匪英雄就曾战斗在这片土地上。至今在七里地村旁的山坡上,仍留有东北抗联秘营地和?钭尤俳朔诵》侄用孛芗?结地等旧址。
从一穷二白到找准出路
新中国成立后,七里地村人民陆续从山坡搬回村中居住,走上有组织的集体生产、自力更生的道路。但四面环山,人多地少,气候寒冷,仅有一条山路与外界相通,这些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村里经济发展,村民人均收入多年处于海林地区最低水平。
村党支部虽然为村里致富费尽心思,但受当时经济体制制约和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始终没能根本性扭转局面。靠着单一的传统经营模式,七里地人民生活水平勉强维持在温饱状态,大部分村民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2006年时,七里地村只有100亩旱田,全村住房大都是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和油纸房。人心散,士气低,这个仅有86户,210口人的小村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债务却高达40多万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但也就在这一年,七里地村被列入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这成为七里地村的重要转折点。
新上任的七里地村党支部书记郑太胜有着憨厚质朴的品格。面对七里地村一穷二白的状况,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发展之路。“当时感觉真像是接了个烫手山芋,天天考虑寻找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郑太胜带领村“两委”深入分析,意识到七里地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优势。于是,把发展的出路定位在生态旅游上。
“基础设施太薄弱,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谁家娶媳妇,要先把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铲铲、垫垫,要不新媳妇就接不进村。车都进不来,谈何发展旅游产业?”就这样,修路成为郑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