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书本180-181)
2、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书本181)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书本184)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书本192)
5、(课后第五题)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书本192-200)
6、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书本201)
7、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书本207)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书本189)
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书本189)
10、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决定于——控股权掌握在哪一种经济成分的手上。(书本191)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以行政计划配置为主。它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力、物理、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1)形成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2)主要弊端:
A、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C、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
D、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概念的领导人是——江泽民。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书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