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心”是自我最可靠的依赖.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是自我最可靠的依赖.doc

上传人:小泥巴 2018/8/3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是自我最可靠的依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是自我最可靠的依赖
“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应该是一个多读一些书的季节。在意志力培养方面,不唯西哲尼采等人,中国传统哲学系统自带这方面的营养。
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明代的王阳明就是从“心”入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先贤。他一反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提出原创色彩极其浓厚的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学说为纲领的“心学”理论体系,简单介绍如下:
知行合一王阳明
心外无理。王阳明原是朱熹的信徒,朱熹理学讲究“存天理,去人欲”,本意是要求人们去除私心杂欲寻求真理,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从万事万物中寻求真理。“高中时期”的王阳明曾经按照这个方法“格竹子”格到吐血,也没找出什么道理来。后因得罪权宦被发配贵州龙场,不想因缘际会,王阳明却于人生最低谷晤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心外无理”的道理。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学是知识的接受****是知识的运用;学是知****是行,学****就是知行合一。比如“孝”,光嘴上说知道孝并不是“知”,只有实际地表现出孝的行为,去问候、看望、奉养父母,才是孝,才是真知。可见,知行合一格外强调行动和认知的一致性。
致良知。王阳明领会到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存在(圣人知道,人渣也知道,只不过圣人知行合一有所不为,人渣则怙恶不悛行恶无忌)。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可是由于欲望、利益的遮蔽,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偏离良知,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如何返回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的问题,也就是回归到“良知”本身,使良知重新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此所谓“致良知”。
很多同学要问了,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为什么还要学****须知,就像镜子一样,良知也有大小明暗之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思想世界,尽可能让自己的思想澄澈、深刻,使我们的心灵无限地广大、厚重。心灵或良知的容纳能力本来就是无限的。这个扩展心灵的过程,就是学****br/> 顺境逆境坦然处之
要做到知行合一,功夫就得从“心”开始。王阳明的教诲是
“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明明留了一大堆假期作业,可是却要等玩够了再写;别的孩子有最新的手机,你也非得找家长要一个,尽管你并不那么需要;明知道伤害别人是错误的,偏偏一见到某人就忍不住冷嘲热讽……这些可以说就是放任私欲的行为。“于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就是有所不为。《静心录》云:“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提高自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别人考多高的分数,都是仅供参考的对照,认认真真查找自己的不足,才是为学的正确态度。假如在生活中受了伤害,请不要再去伤害生活和别人,坦然接受生活给你的一切,不断努力奋斗,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传****录》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心静下来是学进去的第一步,学****就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浮想联翩,否则等于浪费时间。《传****录》有云,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