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业文明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传统村落衰落消失。对于传统村落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成为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浙江省杭州市的外桐坞村作为一个普通的茶村,抓住了机遇,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为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风情小镇。本文将以外桐坞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介绍其开发与保护现状,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提供借鉴。
引言
2017年发布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也多次提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工作取得了部分成就,但在传统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空巢化和过度旅游化等现象。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外桐坞村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经过近些年来的规划改造,成功地转型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落,成为杭州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典范。一、外桐坞村概况与发展历程
(一)外桐坞村概况
外桐坞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东北面3千米处,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整个村东面面山,南与唐家桥相邻,西与里桐坞相对,北与大清村相挨,绕城高速穿村而过。截至2015年,外桐坞村总面积130公顷,162户人家,常住人口582人,山林84公顷,。
(二)发展历程
一千多年以前,李白曾作下诗句“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实际上,外桐坞真正成为聚居地是在明孝宗时期,与明四家之一仇英为同一血脉的仇氏从宁波搬迁至此,繁衍生息。因当地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如今村中3/4的村民都为仇氏。
建国后,外桐坞村于1984年正式成立,村庄发展一直以茶叶农业为主。1986年以后,外桐坞村茶园被政府列为“西湖龙井”茶保护基地,茶叶的质量和价格得到提升,经济效益翻番。虽然茶叶生产逐年增加,但外桐坞村依然与周边的普通茶村没有任何差异,到2007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仅有60多万元。
??2007年开始,随着中央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立,外桐坞村逐渐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落。2009年杭州市政府提出“风情小镇”的申报和创建工作,并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外桐坞村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将村中的工厂、民居改建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工作室,吸引了40多位艺术家入驻。2011年,外桐坞村
“风情小镇”暨“艺术村落”正式揭牌。外桐坞村以“相遇艺术,融入自然,创意生活”为规划理念,依托中国美院和中国美院国家大学创意园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将特色旅游和艺术产业完美结合,营造出一个极具艺术风情的休闲茶园,创意度假的体验基地。2014年,外桐坞村成为国家“3A”级景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外桐坞村,从世代以茶叶农业为经济支柱的普通茶村,依托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成功转变为文化艺术村落。二、外桐坞村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外桐坞村的旅游开发现状
外桐坞村以“艺术村落”为宣传主题,打造了众多的艺术旅游项目。在130公顷的村落中,原中国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以及黄俊、袁进华、沈烈毅等一大批中国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