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一)
1、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既包括产品,也包括服务。
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具有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5、个别价值:个别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对称,是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个别生产者在不等的个别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
6、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社会部门生产者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是商品价格跌升的尺度。
7、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值过程。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9、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1、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2、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经过生产过程产生剩余价值(m),结果生产出价值为c+v+m的产品,其中的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这一比率为剩余价值率m
’.
13、价格: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14、成本价格: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价格,是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的补偿价值。亦称“生产成本”或“生产费用”。
15、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16、个别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制度下,同一生产部门内不同企业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是商品个别价值的转化形式。
17、社会生产价格:是“个别生产价格”的对称。是指由一个生产部门内的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社会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8、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股票面额乘利息股息率再除以利息率
19、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也叫地价,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2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1、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二)
1、货币: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价值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3、价值形式四种发展形势: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P47
4、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明了价值量的规定性。
5、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6、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观念货币:观念货币又称无形货币,是指存在于人们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是实在货币的客观反映。
8、现实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是现实货币。
9、价格标准:单位货币包含的贵金属的重量及其等分标准称为价格标准。
10、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1、价值符号:价值符号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12、信用货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