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hy/gd电大残联分校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
摘要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监督方式。
关键词舆论监督:立法:中立化:社会保障:民主化
一、行政舆论监督的概念
在探讨行政舆论监督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现状和改进措施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一)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我国《辞海》中对监督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谓舆论监督是指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具体来讲是指公民或组织表达一种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的活动。我们平时所称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即舆论对立法、司法、行政这三方面的监督,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并且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评论。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舆论监督的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社会上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相比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新闻界的败诉率在30%,屡屡败诉,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反映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二)舆论监督机制的概念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所谓机制,就是某社会运行领域所实施的一系列规范以及依据该规范体系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运行结构与运行模式。
舆论监督机制就是对舆论监督所实施的一系列规范以及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习惯惯例、法律制度等形成的较稳定的舆论监督的运行结构和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有关舆论监督由谁来进行、舆论监督的对象、舆论监督的形式和效力等的规范和现实状态,它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政治环境。
(三)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概念
行政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外部行政监督手段,是指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做的监督。行政舆论监督机制,顾名思义,就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实行舆论监督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其有特定的监督对象--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当今社会,不少学者称之为“第四种权力”。因为它对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制约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因而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二、我国行政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现状
(一)行政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重视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行政舆论监督在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正逐步上升,一些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反腐倡廉、揭露社会阴暗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国家领导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重视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各级领导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把舆论监督摆在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指导性的批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党报要发挥“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