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工业化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就不可能解决“三农”问题。目前“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远低于GDP的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图1显示,从1994年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急剧下降,%%,,2000年后虽有所上升,但仍低位运行,%。与GDP的增长率相比,在1995~199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农民收入状况有了改善,但自1997年之后,农民人均收入就大大低于人均GDP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
,农村市场难以启动
二、“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
人们日益认识到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三农”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几个误区:
“三农”问题的症结
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说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一产业就业多和产值比重低是因为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由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农业,因而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但这种分析却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三农”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选择
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农”和收入分配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工业反哺农业,采用严厉的货币政策乃至行政手段控制房地产业投资和钢铁等基础工业的投资,通过出口退税刺激出口的增加等,这些政策在短期内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从长期来看则未必有良好成效。工业反哺农业将提高工业的生产成本而限制工业的发展,而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转移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和真正“反哺”农业;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已发展到重化工业阶段,基础产业乃至房地产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需要发展的产业,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产业的资产值太高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波动,但是不能因此就限制这些产业的发展;外贸出口退税虽然使出口大幅度增加而有利于就业,但换来的却是增加注定要贬值的外汇储备。
在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依然占60%的条件下,采用紧缩政策不仅起不到降低资产值和改善收入分配的结果,而且会由于失业的大量增加使收入分配急剧恶化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我们否定了前面所提到的政策后,所能采用的政策取向就只剩下一条路,这就是扩张性政策,或者称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幅度提高GDP增长率(如20%以上),这种扩张性政策与1998年以来所采用的政策不同甚至安全相反,以前的政策实际上是向着使经济复苏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比如提高资产值和刺激消费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和家庭资产的资产值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急剧上升,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居民消费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投资率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