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补天》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补天》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8/9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补天》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补天》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8900字
摘要:鲁迅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中《补天》的标题由不周山改为补天,是作者有意利用补天二字动宾短语的结构特色对隐含读者的出现进行呼吁。小说《补天》建构了女娲创世英雄和救世英雄的形象,又将其消解,这与写作《补天》时的作者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具有内在一致性,故小说中的女娲形象就是隐含作者。小说中隐含作者期待隐含读者的出现,但真实作者又以对作品的非客观评价误导读者的阅读与判断,这表明《补天》的隐含读者是既具有积极进入故事的主观能动性,又具备冲破作者误导的能力,从而完全理解作品的理想读者。
关键词:《补天》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改写
写于1922年的《补天》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也是《故事新编》写作动机的直接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补天》原题《不周山》,鲁迅在1936年结集出版《故事新编》时将其标题进行了修改,从不周山到补天,小说标题由名词变成了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的结构容易把读者引入主语位置去更好地进入和体验故事,这是作者呼吁隐含读者的表现。小说对女娲形象先建构后消解,与写作小说时作者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相一致,可以说女娲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作者修改小说标题来呼吁隐含读者,又以对作品的非客观评价误导读者的理解与判断,这说明《补天》的隐含读者既具有积极进入故事的主观能动性,又具备冲破真实作者误导的能力。
一、从不周山到补天――对隐含读者的呼吁
《故事新编》小说标题的特点与标题改写的行为是值得关注的。《故事新编》内八篇小说的标题颇具特色,这八个标题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起死采薇出关。这些标题皆为两个字,皆是动词性短语,且除非攻外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这与鲁迅前两部小说《呐喊》和《彷徨》多以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为题的现象颇为不同。
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1}而小说是符号文本的一种,其标题是作为一种伴随文本――或者说副文本而存在,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2}它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也严重地影响着文本意义的解释。{3}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标题对文学文本的接收与理解、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作者将标题不周山改为补天的原因,笔者未能发现其直接的原因,作者只是在文章或与朋友的书信中简单提到过标题有过修改的事实。如1935年,鲁迅在给邱遇的信中写道:《不周山》系自己所删,第二版上就没有了,后来编入《故事新编》里,改名《补天》。{4}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地认为,鲁迅将标题不周山改为补天不是无意识的行为。许广平曾回忆说:他的文章,不但内容扎实,即使一本书名,也是非常细心地考虑过的。{5}鲁迅写作态度十分严肃,文章的标题也十分严谨与讲究,他的《藤野先生》,经历过从我的藤野先生到先生,再到藤野先生共三次的修改。一些杂文题目,他在汇编出集时也进行过修改{6},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修改为《论赴难和逃难》等等。故文章标题不周山改为补天,也应是有意为之。
标题从不周山到补天,是由名词性词语改为动宾结构短语的过程。不周山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名,让读者联想到故事的传奇性与神秘感。补天二字则短促有力,从作者角度来看,让人联想到强大的力量感和作者强烈的主观性,同时也初步点明了《补天》的故事情节。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不周山作为一种名词性标题,容易给读者一种处在不同于写作者、也不同于主人公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