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
Addressing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王缉思李侃如著
内容提要本文中提到的“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中在2012 年2 月15 日于华盛顿发表的主要政策演说中指出,战略互信问题在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中占据首要地位。北京和华盛顿均寻求建立一种长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此外,中美关系是成熟的。双方能够了解彼此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进行广泛的相互交流。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相对频繁,每年两国政府机构会举行60多场政府间对话。但是,以往的交流经验和广泛的交流活动,却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长远目标的信任,相反,甚至可以说缺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不信任。由于缺乏信任,双方领导人很难确定他们是否已经了解对方国家领导人对未来中美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本文的两位作者阐明了两国领导层对另一方深刻的关切是什么,并揭示了产生这些关切的原因何在。两位作者各自叙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并且没有对对方的文字做任何修改。两位作者共同撰写后续的分析和建议。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说明双方在日常事务的各种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意愿,而是在于集中分析一方对另一方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叙述战略互疑的目的,是希望两个国家的领导层能够更好地揣度对方的想法,并据此制定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建立战略互信。作者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提高在中美之间建立一种长期正常大国关系的可能性,而不是因战略互疑而形成敌对的关系。
理解战略不信任:美方观点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并不是美国政府决策者当前的主流观点。相反,他们相信与崛起的中国建立一种基本的建设性长期关系,既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但美国的决策者们也认为中国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并据此产生担心、引发辩论,他们希望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来促成更加符合他们愿望的中国行为。美国领导人关切的基本问题如下:各种消息来源表明,中国方面认为中美关系是长期的零和博弈,这就要求美国准备捍卫自己的利益,防备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它可能会做出试图削弱美国的举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控制邻近海域(“近海”)的强烈愿望,可能对美国自由进入公海并在其中自由行动提出挑战,而这种自由对美国实现对其朋友和盟国的承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背景下,随着中国在亚洲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能够如约继续履行其对该地区内朋友和盟国的承诺,变得更为重要了。从经济上看,美国担心中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将有损美国经济复苏的机会。源自中国的网络活动窃取了美国商业秘密和技术,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关切。中国的一党执政制度也从不同角度引发了不信任。美国人认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之间理所当然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而集权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太稳定,更容易把其国内的不满归咎于他国。集权制度本质上不够透明,这使其他人更难以判断他们是否具有诚意以及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美国人认为中国存在侵犯人权(尤其是侵犯公民权利)行为,这使美国更难采取行动设建立更深层的互信。尽管美国欢迎一个更加富裕、更多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国,但是它不再认为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规则方面应给予特殊待遇的发展中国家。华盛顿同时希望北京能够担负起主要大国应承担的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一些责任;当北京拒绝依此行事时,它就感到担忧。美国认为,对于未来美国的利益来说,亚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区因此美国领导人对那些显示中国可能对该地区行使更多霸权的做法特别敏感。华盛顿在中国2010-2012 年的行动中看到了类似迹象。在经济和贸易方面,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可能直接损害美国经济成本的政策尤为敏感。其中包括盗窃知识产权、把人民币价格控制在低于市场水平、对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以及中国在2010-2011 年对稀土金属出口的限制(此举看起来有获取敏感的外国技术的战略意图,尤其是在清洁能源方面)。最近的事态发展增加了美国相关机构对中方的猜疑。美国军方认为,解放军看来在优先发展特别针对美台的武器系统,担心中国军方在军事计划和理论方面缺乏透明度。来自中国境内的对美国政府、军事和私营部门进行的网络攻击,范围广泛且持续不断,这让主管网络安全的美国官员颇为震惊,并对中国的行为规范和目的提出了严重关切。美国情报官员看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北京在思考与美国有关的问题上,更多的是从零和角度出发,而中国在美的间谍活动不断增加。
理解战略不信任:中方观点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领导人一直表现出在中美关系中实现“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愿望。北京意识到,中美合作必须基于战略互信。与此同时,在北京看来,正是美国的政策、态度和误解导致了两国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的状况。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深深植根于历史。反映近年来国际体系中结构性变化的四种中方观点,则导致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