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实验39荧光法测定乙酰水杨酸.ppt

格式:ppt   大小:1,820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验39荧光法测定乙酰水杨酸.ppt

上传人:阳仔仔 2018/8/11 文件大小:1.7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验39荧光法测定乙酰水杨酸.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 39 荧光法测定乙酰水杨酸
一、概述
二、实验部分
三、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8/8/12
一、概述 1、荧光与磷光的产生过程 luminescence process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见能级图);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 S1 、S2…;
第一、第二、…电子激发三重态 T1 、 T2 …;
2018/8/12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S0→T1 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见能级图);进入的几率小;
2018/8/12
2018/8/12
(3)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内转移
外转移
系间跨越
振动弛预
无辐射跃迁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3~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2018/8/12
S2
S1
S0
T1










系间跨越
内转换
振动弛豫


l 2
l 1
l 3
外转换
l 2
T2
内转换
振动弛豫
2018/8/12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 s。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2018/8/12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长; ‘2 >  2 > 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3~1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2018/8/12
2、溶液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1)在低浓度下,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有线性关系: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Ia和荧光量子效率:
If =  Ia
由朗-比耳定律: Ia = I0(1-10- l c )
If =  I0(1-10- l c ) =  I0(1-e- l c )
浓度很低时,将括号项近似处理后:
If =  I0  l c = Kc
2018/8/12
(2)高浓度下,随着浓度的增加,出现荧光饱和甚至负增长现象
a、自吸收
b、自猝灭
(3)溶液中,引起荧光猝灭的几个因素
a、碰撞熄灭
b、能量转移
c、溶解氧的猝灭作用
d、自猝灭和自吸收
201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