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节运输物质的器官
三、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
。
技能性目标
。
。
情感性目标
、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课前有意安排一个同学迟到,等他跑步到教室后,请他谈此时身体的感觉。
学生描述: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脉搏加快等。
迟到时间可在10秒左右,不宜过长。
问:由此想到什么问题?
老师定向:今天就来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板书]
答:运动和呼吸、运动和脉搏之间有关系。
提出:运动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从学生自身感受入手,对心脏跳动有一个感性认识。
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及刚才迟到同学的描述,对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提出假设
讨论:小组活动
提出假设:运动可使脉搏加快
时间很短。
提示:可参照“技能卡”和“小辞典”的内容。
教师观察讨论情况并及时点拨
讨论:小组展开积极思考
时间稍长
教师及时修订并确定实验方案。
陈述、修改实验方案
方案一:
;
;对比
方案二:
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
2. 此人连续做20次起蹲动作后;再测脉搏次数:对比
方案三:
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
2. 测半分钟连续跳绳后的脉搏次数;对比
方案四:
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
2. 测原地高抬腿1分钟后的脉搏次数;对比
提示:
应明确安静状态、运动状态的准确含义;
设计的运动方案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
实验方案中应设立对照实验
建议教师演示脉搏的正确测量方法。
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方案五:
1. 测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次数;
2. 测连续上下台阶50次后的脉搏。
对比……
请同学按照各组的设计方案开始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方案,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建议:
老师应演示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组内应有明确分工。
姓名
安静状态脉搏(次/分)
运动名称
运动状态脉搏(次/分)
平均值
汇报各组的实验进行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体育运动使脉搏加快。
采用分组发言的形式,但要注意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做到严谨有序,避免课堂松散
通过小组实验的比较,找出自己设计实验的优缺点?
分析体育运动使脉搏加快的原因:
脉搏是由心脏的舒缩引起的,人的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体育运动使心率加快(脉搏加快),从而增大心输出量,增大供血量。
建议:师生共同评出创意新颖、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案,及有价值的分析报告进行展览、交流。
因为脉搏是由心脏的舒缩引起的,因此,心脏出现疾病,脉搏上会有所表现。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举例:中医“切脉”等等。
“切脉”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传统医学上,用“望、闻、问、切”来对病情进行诊断,其中“切”就是指的“切脉”,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切脉”可以推知内脏器官的健康情况。
了解“望、闻、问、切”的含义
建议: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资料片:
①心脉发生病变时,会在脉搏上有所表现②了解有关心脏、血管的保健知识
①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魅力
②知道有关心脏及血管的保健知识
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